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联系方式
:请加敦老师微信
ixiaohua111
精彩推荐
:在公众号菜单回复关键词“案例、课程、历史、职场、演讲、经典、书单”,即可获得相应文章和推荐。
作者简介
:
Lachel,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知乎24万赞答主,LinkedIn、 36氪 、插坐学院特约作者。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文 | Lachel
编
辑
|
周小龙
导读:
高德拉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不良多工”,在今天这个时代又被叫做“多任务工作”。什么意思呢?现代人的工作节奏,要同时面对电脑和手机,一会浏览一下网页,一会又要回复微信。一块小小的电脑屏幕要同时开着word、excel、QQ、以及各种工作使用的网页......面对如此多的任务,我们看似得心应手,切换的飞快,但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而现在简直是一心N用。下面这篇文章,将会告诉你其中的道理所在。
高
德拉特在《关键链》中,提到过一个观点。
他认为:
在传统的生产企业里面,造成工人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不良多工”。
什么叫“不良多工”?
举个例子。你是一名职员,手头上有擦桌子、买外卖、写报告三项工作。
擦桌子要耗费3个小时,买外卖要耗费4个小时,写报告要耗费4个小时。这是背景。
本来,如果你先擦桌子,再买外卖,再写报告的话,3个小时就可以擦完桌子,7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外卖,11个小时就可以交报告。
但是,实际工作中,分配给你工作的上级,以及和你对接的同事,不会安静地等着你做完。他们会时不时催你:
桌子擦得怎么样了?外卖买好了吗?报告写到哪里了?什么,还没动笔?
于是,为了让他们满意,让他们每一次催你的时候,你都有新的进展可以反馈,你不得不先擦一会桌子,再找一下外卖,再写几行报告……循环往复,如此交替。
这样一来,本来4个小时可以擦完桌子,就会被拖延到7个小时;7个小时可以搞定外卖,就会被拖延到10个小时。
你看,依然是11个小时,依然是这三项工作,本来可以早早搞定桌子和外卖,把后续的工作转交给对接的人,让项目继续运转起来。
但因为“不良多工”,因为你需要给其他人反馈,就导致整个项目拖延了至少3个小时。
如果在一条生产线上,每个工人都这样的话,整条线的工作效率,就会被拖垮。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不良多工”。
多任务工作
高德拉特所说的“不良多工”,在今天有一个更加通用的叫法,叫做“多任务工作”。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工作习惯:写一会报告,刷一下网页,查一下资料,收一下邮件,回去做一下数据,点开微信回应一下,再回去贴图表……诸如此类。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今天这个时代,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已经近乎不可能了。
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大堆任务,To do List里都有满满的事项,同时开着Word、Excel、PPT,微信和QQ总是同时闪动好几个头像……
似乎,不能同时处理这些事情,就是能力不够。
甚至,很多公司里面,会要求员工能够进行多任务工作。
我看到过好几个招聘要求,就明确写着:能够承受工作压力,能够协调多任务工作,能够同时处理大量事务。
我在第一家公司里面,亲眼见过这样的景象:AE的桌面永远开着好几个聊天框,对面是来自欧洲、澳洲、香港的不同客户,任务栏里堆满Excel窗口。
她们飞快地在Outlook、Excel和QQ之间切换,鼠标飞梭,熟练地按着Ctrl+C、Ctrl+V。
但正是这看似高效的多任务工作,正在慢慢地谋杀我们的工作效率。
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尼苏达大学商学院教授Sophie Leroy,在一篇0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
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
他指出,当你从一项未完成的任务A,切换到任务B时,由于A还没有做完,你的大脑中会有一部分资源,仍然在对A进行处理和运算,你会抑制不住地回想到任务A,从而抑制你对于任务B的投入。
这部分仍然在处理任务A的资源,就叫做注意力残留。
一方面,注意力残留会占用我们大脑的认知资源,降低对任务B(以及其他任务)的投入程度。
另一方面,注意力残留会在我们的认知中造成多目标焦虑,从而使我们产生认知负担(Cognitive Load),降低我们在任务B上面的表现。
什么是认知负担?
简单举个例子。当你来上班的时候,我告诉你:你今天要写完一篇1万字的报告,写不完不许下班——你是不是会觉得晴天霹雳?
一整天,这个任务都会沉甸甸地压在你的心上,让你心神不宁。
你会不由自主地担忧:要是我完不成怎么办?怎样做才能尽快写完?
我相信,你这一天的工作,一定表现得非常糟糕。
这就是认知负担。
当一个人大脑中同时存在着越多的目标和任务,他就会越焦虑,用于处理任务的资源会减少,状态也会下降。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如果一个人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事情,他会表现得魂不守舍,对别人的话经常听不进去,刚交待的事情也很容易忘记。
这就是因为,沉重的认知负担,使他难以腾出更多的资源来处理额外的信息。
这两个效应加在一起,共同降低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本质上,人对于未完成的事物,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把它完成,否则就会一直想到它——这称为“契可尼效应”。
所以,在工作A和工作B之间来回转换,不但不会提高效率,反而会不断地加重这种焦虑感。
从而使你无论在处理哪项任务时,都会因为受到干扰而降低表现。
你也许有一点体会:当你从别的任务切换回去之后,你会忘记之前在想什么。
人的工作记忆(WT)空间,是非常狭小的——它只能同时存放4个单位。
即使你通过组块、分类等方式,把大量信息聚拢起来,但也很难超过4个单位的限制。
而当你切换出去,哪怕只有几秒钟,对新信息的处理,也会占据你的工作记忆。
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你刚刚建立起来的记忆,瞬间就被清除出去。
你只能从长时记忆(LTM)中,通过仅存的痕迹,尝试着把那些信息再次聚集、组合起来。
先不提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更严重的后果是,也许一个刚刚诞生的点子,就这样消失了,再也回想不起来。
为什么?
我在《所有需要意志力的方法,都是耍流氓》讲过,进入心流的条件之一,就是全心投入的专注。
当你所有的念头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操作来克服困难”时,你就更容易从微小的反馈中获得激励,心流也就应运而生。
而多任务工作,恰恰摧毁了我们对任何一个任务的投入和专注。
所以,看起来高效的多任务工作,实际上恰恰是效率的杀手。
实际上,多任务工作的危害,可能比你想的更严重。
2014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仅仅是几秒钟的走神(比如检查一下微信、看一下邮件),也会造成错误率的显著上升,甚至可以高达两倍。
密歇根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表示,在企业中,多任务工作几乎无处不在——每个人在工作的时候,都难免要接一下电话,跟同事讨论工作,或是回应老板的询问。
而这些多任务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它会降低一个团队20%-40%的工作效率。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我在《高效管理时间的秘诀,就在于这三个清单》也提到过。
这几年的团队管理做下来,有一个感觉就是:当我们在多任务工作的时候,实际上被异化了,变成了效率的奴隶。
我们都在想,如何尽快把手头的事情做完(以便做下一个任务),而不是努力把它做好。
那么,如何避免多任务工作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呢?
如果你即将开始一项工作,而大脑中还残存着许多杂念时,不妨先闭上眼睛,深呼吸,尝试着与它们和解,告诉自己不要焦虑。
很多时候,给自己一些正面的心理暗示,以及通过一些操作。
比如用悠长、缓慢的深呼吸,刺激分泌内啡肽,传达出平静、舒缓的信号,可以让身体镇静下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
深呼吸的时候,不妨回想自己以前的优秀表现,想象那些正面的、令人兴奋的场景,提高整个人的信心,提高大脑的活跃程度。
这会有助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即将开始的工作上。
问题,是最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东西。
在开始一项工作之前,提一个问题,并在工作中寻求答案,会为你的工作增加乐趣,提高对其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在做一份PPT之前,可以问自己:我这份PPT的亮点是什么?我可以如何呈现这个亮点?
或者,在读一个章节之前,问自己:作者是如何解释他的论点的?跟同类相比,好在哪里,有哪些缺漏?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枯燥的工作,变成一个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可以显著提高自己集中精力的意愿。
我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去星巴克。
如果在家里,也会插上耳机,播放白噪音。什么是白噪音?
咖啡馆背景的嘈杂声,树林里的风声,流水声,火炉噼啪的声音,路人杂乱的交谈声,等等。
这些声音,一来,不含有任何信息量——因此它们对大脑来说是低优先级的,不会给大脑造成任何负担;
二来,它们可以掩盖各种突兀的、细小的噪音,从而帮助你跟环境隔绝起来。
也可以听轻音乐,但是注意,不要听有歌词的音乐,也不要听摇滚、金属等律动感太强的音乐,因为它们会吸引你的大脑。
不要急着应答微信、QQ、邮件,专心致志做你的工作,等告一段落或者感到疲倦,再休息一下,将这些琐事一一搞定。
可以参考《高效管理时间的秘诀,就在于这三个清单》,分别把不同的事项写入三个清单,再分门别类打开,处理,划掉即可。
如果你并不是一个作息非常非常规律的人,不要使用番茄钟。
你应该按照自己的状态和精力安排工作,而不是听从闹钟的安排。
如果可以,在做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时,挑一个单独的、确保不会受到任何干扰的地方工作。
当然,很多时候,这一点主要看公司,而不是看自己。
令人振奋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比如,在办公室里设置沉思空间,设置单人办公隔间、员工可以自行寻找空房间使用,允许员工到咖啡馆办公,允许员工远程办公,等等。
这是一个进步。
我期望着看到,这种现象,能够真正在国内盛行起来。
当然了,如果一家公司,天天让你擦桌子和买外卖,那还是辞了吧。
【广告品
牌合作,请添加敦老师微信:ixiaohua111】
查看过往品牌案例,请点击以下关键词:
金立
|
小米
|
必要
|
华为
|
伊利
|
海尔
|
智联招聘
|
7-11
孩子王
|
好市多
|
迪卡侬
|
阿尔迪
|
海底捞
良品铺子
|
宜家
|
星巴克
|
茑屋书店
|
全家便利店
支付宝
|
小黑裙
|
坏男孩
|
KEEP
|
懂球帝
1美元剃须刀俱乐部
|
沃尔格林药店
|
西西弗书店
千禾会小程序正式上线,体验全面升级,已经有1500人加入。
更多案例,加入千禾会,即可聆听!
点击“
阅读原文
”,
了解千禾会详情,成为社区实践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