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腾讯科技
”,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文 /
孟添
微信公众号 / 商业周刊中文版(Businessweek)
转载已获授权
孟添(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五年后,中国是能够实现无现金社会的
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已皆俱
2017年两会,大家对无现金社会议论纷纷。人大代表也有相关提案提出。
支付宝表示“五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而福耀玻璃集团掌门人曹德旺认为“需要一两百年。
”对此讨论,我认为五年后,中国是能够实现无现金社会的。
首先,要对无现金社会有一个认识。
无现金社会并不是消灭现金,而是将无现金作为主流支付方式的社会。
其内涵也非常丰富,无现金包括互联网支付、银行卡、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等各类支付工具的应用。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够实现无现金社会,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已皆俱。
“天时”
所谓“天时”,无现金社会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孙中山先生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货币的形态本身就一直在不断变化演进。
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无现金社会是货币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
就好像铜钱替代贝壳,纸币替代银元,最终电子货币将替代纸币成为货币目前能够预知的最终形态。
实际上,许多国家的央行都在关注与研究电子货币。2016年11月,瑞典央行称考虑在两年内作出是否发行“电子克朗”的决定,并对禁止流通实物现金进行评估,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完全使用“数字现金”的社会。根据瑞典央行的数据,该国非现金交易平稳增长,比过去10年高出10%,达到了92%的高峰。
印度日前宣布废除500和1000元卢比纸币,民众排长队取钱
印度同样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无现”交易。尽管目前现金交易在印度仍然是主流,印度财政部推出一揽子涉及民生领域的优惠政策,鼓励民众使用电子支付的方式。
印度领导人在社交网站上发文称,数字交易有望终结腐败,希望更多人转向数字交易。
英国央行也表示,正在研究考虑是否由央行来发行数字货币,目前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美联储正在不断深入分析数字货币,研究其特性、影响、背后的技术支持等。新加坡正在适用于跨境交易的电子货币试验项目。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研究所开始招募数字货币研发人员。全球各国的无现金社会都在加速发展。
数据显示,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现金交易数额为11.6万亿美元,增幅仅有1.75%
;而同期的非传统支付方式交易数额增加近14%。这个历史潮流已经滚滚涌来,势不可挡。
“地利”
所谓“地利”,非银行支付机构的“鲇鱼效应”使得中国在无现金支付领域拥有了活跃的市场主体,这大大加快了相关技术更迭与无现金化的速度。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拥有成熟与完善的金融体系,银行与相关金融机构日趋保守,在无现金支付方式上主要停留在银行卡支付,其他移动支付创新乏善可陈。
而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迅猛壮大。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发放了267张支付牌照。2010年以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速迅速扩大,高速发展的7年,已经成为全球的领跑者。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57.9万亿人民币,相比2015年增长率为85.6%。
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
第三方支付市场已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最为成熟的行业,并作为基础服务广泛应用于各行业。
特别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的异军突起,支付宝、财付通已经占据70%市场份额。而银行卡收单业务也在被第三方支付不断蚕食。根据中国银联统计数据,2014年起第三方机构的线下交易量已经超过银行,收单业务的优势已经朝着第三方机构的移动端快速转移,几乎所有市场主要银行都出现了收单商户数、交易量和收益的滑坡。
在互联网支付领域,非银行支付机构已经成功逆袭,正倒逼银行机构积极应对与寻求创新。
而金融机构的反击也大大加速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最有代表的例子是2015年12月12日,银联联合20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移动支付品牌。此后,在此品牌下陆续推出ApplePay、SamsungPay等支付产品。不同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二维码支付,这种基于NFC、HCE和Token技术的支付方式,依靠安全便捷的支付体验、庞大的苹果等品牌手机用户群、不断完善的非接受理环境也在大大加快中国无现金化的速度。
“人和”
所谓“人和”,中国网民众多,具有广大的市场空间与普惠需求,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支付消费习惯与认同容易形成,这是无现金社会快速发展的市场基础。
早在2012年,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国家移动互联网网民大于PC互联网网民的国家,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2.9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了550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提升5个百分点,网民手机上网比例在高基数基础上进一步攀升。预计2017年规模将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将达55.9%;手机网民规模达7.39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8%。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共发生257.1亿笔,同比增长85.82%,移动支付金额也达到157.55万亿元;网上支付业务依然是非现金类支付的主力军,共发生461.78亿笔,同比增长26.96%,金额更是达到2084.95万亿元。
基于这样的群众基础与用户习惯,无现金作为主流支付方式指日可待。
综上所述,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无现金社会。
特别在五年后,将是一个引爆点。
因为到2022年,00后(2000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将步入社会开始工作,85后(即1985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已经工作15年,和90(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人)一起,当他们开始逐步成为主流人群,他们习惯的无现金支付方式将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他们对无现金化的认同将成为社会的主流认同。
“东风”
那么,中国实现无现金社会是否存在障碍?有人认为,电子支付的风险是推行无现金支付的一大障碍。也有人认为,
中国疆域辽阔,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无现金支付方面的差距将是推行无现金社会的又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