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币圈邦德
” 获取专业区块链资讯及服务!
上个月
BTI
出了一份市场监督报告,内容和币圈虚假流量有关。区块链行业现在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各国都缺少明确的监管制度,所以还存在欺诈和操控行为。外界也对区块链行业有所偏见,认为这是一个骗子横行的行业。
BTI
,全称
Blockchain Transparency Institute
,区块链透明组织。
BTI
团队想通过自身努力为区块链行业正名,成员包括做市商,高频交易员,交易监管顾问等等,他们擅长网络分析,大数据以及高频交易,所以他们发布的市场监督报告内容偏向于曝光虚假交易流量。团队目前没有接受融资,是靠四位创始人提供的资金,所以报告会较为公允。
最近这篇是
BTI
的第四份报告,第一份报告发表在
18年8月,当时赵长鹏还转发推特,评价这是他见过最准确和深入的交易所排名。
BTI
报告多围绕
CMC
网站(
coinmarketcap),分析高排名交易所的刷量状况。如果交易所30天内刷量数据小于10%,就会被打上BTI Verified
的标志,代表这是个交易量真实的交易所。
在
2018年,币安
,
Bitfinex和Liquid
是公认的没有刷量的交易所,这也是赵长鹏转发推特称赞的原因。但是在最新的报告中,
BTI
使用了一种新算法,发现币安和
Bitfinex
均超过
10%刷量,将他们踢出BTI Verified
的队伍。
其实更让人惊讶的是,
CMC
排名前
10的交易所均存在刷量,排名前25的交易所中,甚至有17家刷量超过99%。
Bitfinex
和币安两大交易所的刷量都在低流量的交易对。
Bitfinex
使用
Irisium
软件监控刷量,不过
Bitfinex
主要监控交易量大的交易对。在
Bitfinex高交易量的交易对中,97%
的数据都是真实的,但中低交易量交易对的刷量问题导致
Bitfinex
总体只有
88%-90%的真实流量。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币安,币安有
30个交易对刷量在25%-75%之间,虽然高交易量交易对大部分都是真实流量,但小交易对的刷量非常严重,拉低了整体水平,致使币安上只有85%-90%的真实流量。
币安在遭到黑客攻击后,限制了api的部分权限,导致了币安交易量尤其是小币种交易量下降,印证了BTI
报告提到的问题。
什么样的交易所都会存在问题,那么他们刷量的原因是什么?
币圈大多数人习惯使用行情网站,比如
CMC
,非小号,关注的是行情网站上交易所的排名,这时候就显示出刷量的优势。
首先对于散户来说,交易量大的交易所说明用户多,交易体验好,如果是新入场的散户很有可能就被所谓的
“头部”交易所吸引,交易所刷量是吸引新用户的一种手段。
交易所刷量也是为了吸引项目方,交易所的收入除了交易手续费,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上币费。如果交易所交易量很高,就可以借此向上币项目索要高额上币费。
据邦德了解,有的交易所就是靠着上币费盈利,而非交易手续费。对国内项目称自己海外用户多,而对海外项目称自己中国用户多,靠着刷出来的高排名收取上币费,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割项目方。
如果所有交易所都刷量,甚至有的刷上几倍几十倍,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即使自身交易量不低,也会迫于压力刷量,否则在排名上会非常难看。比如
BTI Verified
交易所
Upbit
没有刷量,真实流量排名第三,但
CMC
排名在二十名开外,这个排名显然不会吸引到交易者。
各大交易所之间已经陷入囚徒困境,虽然大家都不希望刷量,但刷量却是交易所,尤其是小交易所在竞争中生存的方法。
刷量也可能是项目方自己的行为,以显示自己项目火爆,进而吸引散户入场。
BTI
的报告指出,有些代币的刷量行为明显。在头部交易所的
567种代币中,有150种每天刷量超过50%。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以太坊经典和波场,均存在85%的虚假流量,在代币刷量排名中处于24和25位。
最近稳定币赛道非常火热,
USDC
,
TUSD
,
GUSG
,
PAX
,甚至去中心化稳定币
DAI
都在抢占老牌稳定币
USDT
的市场份额。由于用户选择稳定币会参考其交易量,所以也会存在刷量。
BTI
报告也指出了在稳定币赛道的问题,有些稳定币的表现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GUSD
的真实交易量仅占原有的
3%。
随着比特币价格攀升,市场越来越活跃,新入场的用户也会增多。交易所和项目方会加大力度吸引新用户入场,除了交易量之外,社交媒体的粉丝数,社群里的热度都可能是花钱刷来的虚假流量。
如果用户轻信了这些虚假繁荣,很容易造成投资失误,甚至上当受骗。所以奉劝各位准备入场的投资者,投资还是要多学习,学会自我思考。
▼
“扫我进入社群/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