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以荒地为起点去各地旅行,大概在东北畅游了四万多公里。除去在城市按部就班的参观,他还按图索骥去发掘那些被湮没的历史。
他去人迹罕至的荒野寻找金朝遗址。那儿没有墙,没有围栏,没有游客,孤零零的,只有扇大半人高的门。风吹过,门应声而开。过去金碧辉煌的宫殿,如今只剩下一些石块,能依稀辨别出千年前的地基。他努力想象一千年前那些宏伟的殿宇,毕竟,这个民族曾经统治过大半个中国。
他又去寻找柳条边。为了禁止汉人进入自己的故土,清政府修建了一道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屏障,从山海关开始,一直延伸到东北腹地。这道屏障是用土筑起来的壕沟,沿壕种植柳树,所以称之为柳条边。随着清朝的衰落、灭亡,柳条边也逐渐废弃。
和万里长城不同,柳条边现在已踪迹难寻了。荒地村过去就在满洲划定的地界内,迈克尔独自在村里搜寻这道屏障留下的遗迹。然而,唯一可以寻到的影子,只有附近区县的名字。九台,过去是柳条边上修筑信号台的地方。通往九台的路经过一个叫做桦皮厂的村子,过去清军骑兵的马鞍和马镫就在这里取材;路上还有个村子叫西营,过去可能是军营所在地。
他的妻子从没听说过柳条边,教书的二十二中的学生对此也闻所未闻,连学校的满族老师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他又坐上绿皮火车出去寻找,依然没有任何地图显示柳条边的遗迹。但他还是依稀辨认出它大致的走向,方法是圈出那些名字结尾是“门”的村子,那里都是当初的边门所在地。其中一个村子在荒地东南边四百公里左右,属于清原县辖区,这是个满族自治县,顾名思义,清朝的起源。
他在清原县日占时期遗留的火车站下车,去一个叫英格门的村庄。最后,当地人带他来到土筑路堤旁一个一片叶子也没有的粗短柳树树桩前:“这就是柳条边。”周围没有任何牌子之类的标识。
殖民时代的印记在今天的东北城市仍清晰可见,但在农村已经几近消失了。
1936年,日本政府发起“百万移民计划”,目标是在未来二十年内,将日本农业人口的五分之一移民到东北。当时最著名的移民村之一,是1938年成立于荒地村东北方向六十多公里的四家房,这里主要移居的是日本小村大日向的村民。日本有关部门出钱请来一位小说家记录大日向的移民过程,写成书,还改编成电影、话剧和歌曲。“大日本的先锋,去修建另一个大日向;来到满洲的四家房,建立帝国的天堂;我们一起走在,帝国的大道上。”
迈克尔把他的小说当作寻找这个村子的地图。他再次坐上绿皮火车,在一个像碉堡一样的小站下了车,来到一个空荡荡的广常日本战败后,那些移民和这座城市也被抛弃了。一个日本将军十分直白地说,对于那些移民村庄的女人、小孩和老人来说,“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自裁”。这个小城市现在叫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