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卢泓言
早年做记者,采访前会准备详细的提纲。做了很多年记者后,对这个行业了解了很多后,就不再写采访提纲了。
有时候公关会很坚持,一定要我给一个采访提纲,以显示诚意。我就说,如果你要我骗你,我就给一个采访提纲。如果你要我跟你说真话,就没有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是闭门造车。真采访的时候,一进门,一搭眼,一表情,一开口,就顺水推舟了,提纲就失效了。就算第一个问题照着提纲问,等他回答完了,剩下的问题就可能都没必要问了,得提新问题了。
如果一个采访都是照着提纲一问一答下来的,太失败了。如果一个领导总是要备着演讲稿上台讲话,多心虚啊。
有提纲,你问的是形式上的东西。没有提纲,你问的是心里的东西。一个记者得做足了多好的准备,才敢不带提纲就去采访啊。
有一次采访一个上市公司CEO,中国互联网的风云人物。之前跟公关约的是采访半小时到一小时。早上到了老板办公室,我没提纲,用两分钟说了想搞清楚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老板听完了就沉默,然后走到问口朝外面的秘书说,待会的会议取消,我上午要采访。我们聊了一上午,再一起吃了午饭。
这个原本计划写两三千字的小稿子,结果扩展成了一万多字的封面报道。
传说王家卫导演是不用剧本的。到了片场,再决定今天拍什么,怎么拍。
可能他不是没有剧本,是他的剧本在心里发酵了很久,有很多种可能的变化。没有定数,就没有印在纸上的剧本。当天具体拍摄时用了哪一种变化,得看之前的拍摄情况,得看当天的心情,看天气的感觉,以及片场诸人的状态。
据说拍《花样年华》,张曼玉饰演的陈太太多年后重回故居的那一场。王家卫问,你觉得陈太太现在会怎么样?张曼玉说,我觉得会哭。王家卫说,那你就哭吧。
心里对想要的东西要多么的清晰、深刻、自信,才不需要剧本啊。
原来得意忘形也是一个褒义词。
得其意,则忘其形。守住一个具体的形,很容易忽略了背后的抽象的意。有句老话常讲,你“住相”啦。
有一些资深的驴友,背上背包,随便买一张票,去到一个地方,走走停停,喜欢就多呆,不喜欢就再买一张票,去下一个地方。
有一个顶尖的风险投资人,有人专门给他算过,他有22%的时间在各国游荡。春节后这一段在越南骑行,有一天到了越南北边跟中国交界的地方,这投资人朝北望着中国的街道,想,是不是现在就回国,马上飞回北京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