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当巴黎的学生和工会游行结束后,抗议运动并未如政府乃至法共期待那样的退潮。5月14日,从南方飞行公司(Sud-Aviation)在布格奈(Bouguenais)的工厂开始,法国全国掀起了一波前所未有的罢工浪潮、雷诺-克里昂(Renault-Cléon)、洛克希德-波维(Lockheed-Beauvais)、雷诺-弗兰(Renault-Flins)等工厂先后加入。罢工运动继续延伸到更多行业:冶金、造船、铁路、银行、邮电……到5月下旬,停工的人数达到了千万!
蓬皮杜政府在5月25日召集主要工会和资方代表,在劳动部进行协商,并于26日达成了“格勒奈尔协议”(Accords de Grenelle)。最低工资上涨35%、平均工资提高10%、加强工会权力等等这些条款给劳动者带来的益处,的确是1936年人民阵线政府(gouvernement du Front populaire)以后从未有过的。工会希望能通过这一协议动员工人复工,这样就可以宣布这场运动的胜利结束,工会作为工人代表与资方谈判而为工人争取利益的作用得以证明。然而工人们或许是从学生的抗争中获得了勇气,他们也需要自行组织抗争,而不再一直被工会代表。格勒奈尔协议之后的6月初,复工与罢工成了各地工人运动的焦点,局面十分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