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念币预约信息  ·  开始预约!文武财神双色铜章!超高浮雕! ·  20 小时前  
纪念币预约信息  ·  每人20枚!蛇年纪念币钞,即将二次预约! ·  20 小时前  
小易说钱  ·  开年后,黄金买不起了! ·  20 小时前  
小易说钱  ·  春节复工首日!雷军给小米员工发蛇钞! ·  昨天  
小易说钱  ·  看到即赚到,财神钞驾到!天下第一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25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0-19 11:00

正文






三经关系


三经同为净土宗正依经典,同以阿弥陀佛名号为体,同以专念弥陀佛名为宗,同以往生弥陀报土为用,但为善巧摄化众生,各有不同侧重。


净土三部经的体,其实有两大系统:一是天台系统,判实相为体;二是善导大师这一系的净土判释,以名号为体。所谓“名号为体”就是说,整个三部经,从头到尾,每一句话讲的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没有别的。


三经的宗:以专念弥陀佛名为宗旨。三经的作用:往生弥陀报土。


这样讲起来,三部经不都一模一样了吗?


它们的地位、作用、体都一样;但是也有不同,为了善巧摄化众生,各有不同的侧重。


《大经》重在说明往生的原理,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因愿果德,众生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也是三经共同的原理,但说在《大经》。


《观经》重在说明往生的机类,即定散二机、善恶九品,普皆往生有分,使人欣慕: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摄机,但说在《观经》。


《小经》重在说明往生的方法与胜益,即凡夫专称佛名,往生极乐报土涅槃界,位齐补处: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方法与利益,但说在《小经》。


净土三经的地位都一样,都是正依经典;经体都一样,都是佛名号;经宗都是专念弥陀佛名;力用,经是法,法有什么作用呢?按照经法来修行,凡夫可以往生报土。


侧重点,《大经》是讲往生原理,就是乘佛愿力,为什么凡夫专念佛号能到报土?因为靠佛的愿力。《观经》讲往生的机类:靠佛愿力,善恶九品都有分。《阿弥陀经》讲方法:怎么靠佛愿力?专念佛名,到了净土,不退成佛。


三经先后


三经先后,有“义理”与“说时”两重。


三经先后有两类:义理先后和说时先后。义理先后,就是教理上有前后关系;说时先后,就是在说法时间上也有前后关系。这两者有时候是完全吻合的,有时候也不完全吻合。净土三经在这两点上是完全吻合的。


(1)从义理来说,《大经》说四十八愿,是根源,为先;《观经》说定散十六观,是展开,为中;《小经》说专念佛名,是结归,为后。


《无量寿经》就像长江源头一样,肯定是最早的;到中间的时候,河网密布,把所有的水系、支流都纳入进来,这就像《观经》,定散十六观把所有众生根机都收进来,收到一向专念名号这条主河道中;《阿弥陀经》就像到了上海吴淞口,要入海了,所以是江面平阔,十方诸佛都显现出来,这时就不讲其他,单单讲念佛了:三经有这样的关系。


(2)从时间来说,《小经》确定为最后所说,《大经》《观经》可据经文推知先后。《大经》上卷阿难问“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下卷“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如果在此之前已说过《观经》,则阿难尊者不当有此问,可知《大经》为先说。又《观经》“华座观”说到“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中品下生说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可知《观经》说在《大经》之后。


根据有关的资料,《小经》确定是最后所讲。《大经》和《观经》,虽然不能确定是哪一年讲的,但可以根据经文来推知先后。因为在《大经》的上卷,阿难问释迦牟尼佛:


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很显然,这个时候还没有讲过《观经》,如果交代过法藏菩萨的事情,阿难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


在下卷,阿难也问: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


如果在《大经》之前已经说过《观经》,“阿难尊者不当有此问,可知《大经》先说”。


“《观经》的华座观说到‘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中品下生说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可知《观经》说在《大经》之后”,这是前面《大经》交代过的,在《观经》里说。


这样就知道,《大经》在前,《观经》在中,《阿弥陀经》在后。


讲三经的关系有什么必要呢?《净土宗概论》本来文字不多,为什么讲这两段呢?这是有作用的。


讲这三经的关系,是让我们了解三经是一体性的,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这能让我们在理解三经教义的时候有一个广阔的视野。


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善导大师对于三部经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不是专门就《观经》来解释的,他的视野非常开阔,是把三部经浓缩在一起来看的,是一体性的。大家可以查阅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


举一个例子,在定善观说“亲缘、近缘、增上缘”之后,就讲到了为什么专修念佛: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善导大师是把三部经放在一起对照说明的,三经都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类似的说明在五部九卷里有好几处。如《观经疏》《观念法门》,把三部经的义理对照来解释,就很清晰了。


说三经先后,在法义的理解上也有它的必要性。比如《阿弥陀经》教法的中心和《观经》《无量寿经》的衔接关系,只有清楚了这样的前后次第,它们之间的脉络才会非常明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