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张聊科研
聊聊跟科研有关的感想心得,如基金,文章和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小张聊科研

知乎:《人民日报》称不发核心期刊是不自信

小张聊科研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7-20 12: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人民日报》 刊文,谈过度膜拜国外期刊:科研人员缺乏科技文化自信

http://m.people.cn/n4/2017/0714/c28-9331609.html


这是一篇“杂志社看了会笑哭,科学家看了会骂人”文章,来看看知乎网友的精彩评论吧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507946/answer/199737066

为何这么多答案在骂啊,我看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非常好!不过记者为什么不把文章发表在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街道办事处的黑板报上?

好文章反正不怕埋没。 记者的文章这么好,却还要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没发表在街道办事处的黑板报上。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与人民日报相比,国内大部分小报纸无论从质量方面还是影响力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由于目前国内记者工作的评价体系导向存在一些偏颇,使得大家对人民日报过度膜拜。但无论哪种原因,背后隐藏的一个重要病灶还是我们的记者同志缺乏社会文化自信。

认为“只有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才是高水平的文章”,说到底这其实是记者同志对自己的文章还不够自信。

还有就是,认为“国内小报纸就是不行,就是办不好,也肯定发表不了引领社会的热点文章”,这是记者同志对我们街道办事处的黑板报不够有信心。

事实上,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当前看,国内还是有不少高质量的大字报和好的办报经验。

我们的记者同志没必要妄自菲薄,反而更应该坚定信心去支持国内黑板报的发展,让更多优秀文章优先在我们的小报纸上发表。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黑板报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我们掌握国际文化创新的话语权。

当然,国内小报纸也得苦练“内功”、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要给予政策支持,加快推动现有记者评价体制的改革。

【以其文之道,还其文之身】【完】

==========

这就像在高考制度下,去指责学生为什么不给自己减负做素质教育一样。或者去对高考状元说,“如果你自身水平过硬,去三本学校也能走向人生巅峰啊,为什么一定要去清北?去清北是你对自身的素质缺乏自信!”这有道理吗?

等哪天博士毕业的标准不再是发表了几篇国际期刊论文,评职称的标准也不再是发表了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这时最高兴的应该是科研人员吧。既然现在的评价标准仍然是按影响因子,那就老老实实想办法提高国内期刊的影响力啊,但别给科研人员一口“缺乏自信”的锅。

中科院高能所的Chinese Physics C (CPC),2014年的影响因子还只有1.3,最近三年的影响因子狂飙而上,今年达到了5.084,甚至超过了欧美的粒子物理权威期刊PRD和PLB。CPC的影响因子能上去,主要是因为争取到了独家发布粒子物理学圣经PDG的机会。同时,近几年CPC还邀请国外科学家加入编委会,寻找高水平的审稿人,对投稿文章严格要求,吸引高品质的论文。本领域的国内期刊有影响力,科研人员比谁都高兴。

人们支持改革现在的科研评价体制,不必盲目追求SCI收录,也希望国内期刊的影响力能提上去。 采取政策和方法提高国内刊物的影响力,我举双手赞成,但把国内期刊影响力不行说成“无论哪种原因,背后隐藏的一个重要病灶还是我们的科研人员缺乏科技文化自信”,这个说法让人莫名其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507946/answer/199899257


身为所谓的科研人员,我最不缺乏的就是自信。

不要说发国外期刊还是国内期刊,这都不是事。只要您老人家信得过我,看得起我,科研经费大把给,荣誉头衔满车送,我巴不得不发文章,有什么最新成果,微博知乎发个快讯就成了。

现实么?

其实科研人员被学术期刊搞得很惨的。你见过这么奇葩的体系吗?作者花钱,花大钱做实验,写稿子,还要交版面费才能出版;结果审稿人甚至编辑还是这群作者,美其名曰同行评议;审完了,改好了,稿子出来了,还要大价钱再卖回给这群作者!妈蛋,因为外行根本看不懂啊,看不懂买个毛线啊?

你说这群作者想不想踢了中间出版商,自己干?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出个App作者自己交流多畅快是不是?

但是不行啊,因为基金委赞助商爸爸们不懂学术,他们就那么些钱,怎么知道该给谁不该给谁?要能出个三国志武将评分系统给科研人员,估计他们要开心死。

所以如果一篇中文期刊给100万科研经费,评院士评长江至少20篇中文期刊,你看国内期刊还不马上起飞?

科研人员从来不缺自信,我们缺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507946/answer/200318832


搞个科研工作者座谈会吧,『科研不能做影响因子的奴隶』

现场邀请郭英森、凡伟与会并发表观点,地方科协什么的也可以聘请两位做副主席啊之类的


毕竟舟山已经攻破了带鱼养殖的世界性难题了,在中文期刊上,量子力学印证了三个代表,中医理论指导了发动机维修,太极阴阳解释了DNA编码,只要有文化自信、科研自信,在中文期刊上构建永动机、推翻相对论都不是问题



人民日报等一干喉舌,天天呼吁科技人员多发国内期刊、不要盲目追捧国外期刊,夜呼吁到明,明呼吁到夜,还能呼吁死SCI期刊和一干院士、杰青、优青?

科技部听谁的意见?最主要是听那群院士的。SCI期刊的关系网和为刷SCI论文建立的科研体系,是谁的 最大基本盘 ?现在的院士(军工领域除外),除掉年龄非常老的那些,现在正在成为院士主要构成人群的那一批(也就是少壮派),大多数是从杰青、优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升级来的,大多数具有海外经历、海外科研资源和海外关系网。例如,认识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投PNAS都能走直通车,普通科技人员只能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大佬们的主要技能树就是为高质量SCI论文打造的,比普通科技人员在SCI评价体系中的竞争能力强太多了。这些人才是SCI论文领域最大的吃肉者,普通科技人员只不过跟在后面喝点汤而已。对着院士杰青优青长江百人天天呼吁“要把论文发在国内期刊上”,可是人家并不会听你的。就像温总理前些年天天呼吁房地产商降房价,说“房地产商都流着道德的血液”,可房地产商理睬了吗?这难道不是与虎谋皮吗。

没有外来作用力,利益集团不会自己把利益吐出来。

但是,让科技人员把文章发在国内期刊上,其实很简单,一纸《管理办法》的红头文件,几个原来就存在的行政机构,加一个纪委,足以。那就是: 把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纳入外事和对外科技合作范畴,参照因公出国程序实行审批管理

在我发明的新管理办法下,科技人员要想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需要先后经历如下九九八十一道关卡:

首先,要 提前一年报发表计划 。你下一年度打算发几篇文章,发在什么刊物上?报少了,多出的文章不批准发表。报多了,任务完不成要受罚。在这关,很多科技人员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许多文章不得不转投国内期刊。

然后,要该期刊的 主编给你写一封邀请函 :亲爱的某某某,我们诚挚邀请您于20XX年X月在敝刊的第X期发表题为《########》的论文。你说你没那么大面子让主编给你发邀请函?你说你不一定能按时于20XX年X月第X期发表?那你可以不投国外期刊啊。到了这一步,过半科技人员会知难而退。

接着,做 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公示 。公示内容包括:

1. 你打算发表的论文的标题

2. 工作的意义

3. 发表论文的目的,对国际和国内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打算发表在哪国的哪个期刊的第几期 (对,计划做的就是这么详细,就是到时候发表的期数错了,也要追究违反计划的责任,酌情扣绩效。就是这么任性,毕竟是你自己选择要发在国外期刊)

5. 为什么现有国内期刊满足不了你这篇文章的发表

6. 为什么你选择的这个国外期刊适合发表这个论文

7. 附件:你论文的 草稿全文或者至少主要数据 。走到这一步,大部分科技人员就已经打退堂鼓了,研究内容都被公示了还做个P啊。大量文章不得不投国内期刊。

公示通过后,接下来是 论文作者的政审和论文内容的审查 。论文作者名单里上查三代下查三代,政治上可不可靠?有没有发表过反动言论?有没有受过刑事处罚? 作者能不能保证在国外期刊上发文章时不写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文章内容是否含有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 例如,福建某大学某校长近年发了篇Nature子刊,研究结果中出现了“台湾的米曲霉和日本的米曲霉亲缘关系更近,跟大陆的更远”这样一种十分不正确的观点。这一定是世界错了。两岸的米曲霉血浓于水,台湾的米曲霉整体上是拥护统一的,只有一小撮米曲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这种草稿就绝不可能通过政审。

审查通过后,要填写《境外论文发表工作日程表》。详细到你论文打算什么时候提交?什么时候审稿意见返回?什么时候大修回?什么时候二审?什么时候小修回?什么时候接收?什么时候排版?具体到日期。

下一步,要填写《境外论文发表任务申报表》,由单位一把手签字盖章同意你发表。如果有版面费,还要填写《境外论文发表预算审批表》,由单位财务审核,盖财务章,单位一把手再审核,再盖单位公章。

最后,要把所有这些材料交给 单位外事合作部门审批 ,再 上报到省外事部分审批 。一定要做到外行审查内行。各种微小的理由导致审批不通过,你就改投国内期刊吧。终于审批通过了,折腾完皮都掉了一层。

当然,外事合作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编制和待遇可以适当增加,以便应付越来越繁重的审查任务。

如果你肯把这套吐血的流程走下来,说明你真的对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有刚需,是真爱,那就让你发表了。否则,连因公出国的麻烦程度都不愿意付,说明你不是真的需要发表在国外期刊。这样,即使国内期刊质量没有任何提高,即使考核标准没变(仍然重SCI),但是因为极大地提高了投国外期刊的门槛,所以仍会有绝大部分文章不得不转向国内期刊。SCI成了少数有关系有资源有精力的大牛的专属。这种自我审查也将改变大量中国论文冲击世界期刊的现状,外国人全都翘起大拇指说"good!"

这套制度设计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推行,将改革进行到底。我觉得苟局长是个不错的人选,建议调科技部。

这样,既没有粗暴野蛮地硬性规定不准你发表在国外SCI期刊,又用足够恶心的流程把绝大多数人挡在外,“诱导”大家不得不投国内期刊。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关注后获取《科研修炼手册》1、2、3、4和基金篇精华合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