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局财经
大格局下的经济和商业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林小奇笔记  ·  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先信了 ·  13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局财经

狠人黄峥,卷成中国首富!

解局财经  · 公众号  ·  · 2024-08-17 16:00

正文


内容来源 笔记侠(Notesman)

责编 | 金木研 排版 | 五月
8744 篇深度好文:4441 字 | 14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在一片骂声中,黄峥登顶了中国首富!


就在昨天,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 44岁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以4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00亿元)的身价,成功超越长期占据榜首的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登顶中国首富宝座。


2015年, 黄峥创立拼多多, 当时没有一个电商平台 瞧得起 ,9年后, 拼多多成为了 电商巨头之一, 曾经的老大哥们也 被迫开启攻防战。


成功的背后,除了大环境的变化, 对人性的精准拿捏,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 恐怖 组织效率和巧妙的商业模式。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分析拼多多杀出重围的根本原因。


一、错位竞争,成就了拼多多


要分析一家公司,就要了解它的起源和创立动机。


而拼多多的创立,很有意思。


它是由两个项目合并而来——一个是社交电商“拼好货”,另一个是游戏孵化项目“拼多多”。


所以,从创立之初,拼多多就具备了社交和游戏化基因。


而放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中,2015 年诞生的拼多多,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移动刚换上4G,数亿人通过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


微信又与阿里形成隔绝生态,下沉市场的价值,第一次被看见。


拼多多发现,借助微信庞大的生态流量,在电商上添加社交和游戏属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于是,拉人拼团、砍一刀等玩法,瞬间释放了魔力。


拼多多的用户量,在短时间内实现极速增长。


但只有社交和游戏玩法,没有极具性价比的产品,也难以留住用户。


这个时候,拼多多的一个决定,就基本上反映出这家公司的底色—— 引入淘宝放弃的低价白牌商家。


2003 年,刚成立的淘宝为了吸引中小商家,以免费开店策略,得以快速崛起。


但五年后,淘宝开始做品牌升级,大量引入品牌入驻,同时提高了技术服务年费与违约保证金。


一众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商户愤而 “出淘”,上万人组成了 “反淘宝联盟”。


2014 年,阿里上市后,淘宝品牌化进一步加速。


大额提高的平台广告费,让众多中小商家不堪其重。


于是,拼多多抓住了空隙。


这些曾经被淘宝“忽视”中小商家,以及它们手中相对低价、款式丰富的白牌货,在拼多多找到了栖息和用武之地。


再加上大额的百亿补贴,低价补贴等流量打法,拼多多乘势而起。


2017年全年成交金额 (GMV) 为1412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京东达到这个交易额花费了6年,而拼多多只用了2年。


解决完供需两端的问题,拼多多开始了更极致的探索。


创始人黄峥,甚至产生了疯狂的构想——“把资本主义倒过来”。


而思考的起源,正是来自于对巴菲特投资的感悟。


黄峥认为, 保险,其实是资本主义的极致体现。


因为“富人”有资本、钱多,因此抗风险能力强;“穷人”钱少、抗风险能力弱。于是“穷人”需要向“富人”购买这种抗风险能力。


虽说,保险确实是很多人需要的,也给了“穷人”更稳定的生活,和更安定的心情。


但是来讲终归,保险这种产品,只是在法律保障其复利合法性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大了资本的力量,即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


而巴菲特正是把资本和复利游戏,玩到极致的资本家。


这也进而引发了,黄峥的一个疯狂的构想:有没有一种保险产品或者机制,是可以从“穷人”卖向“富人”,让财富分配更均匀一些呢?


黄峥将这种设想,定义为 “把资本主义倒过来”。


比如,“穷人”联合起来向“富人”订购冬天的羽绒服,联合定制的情况下,厂商是极有可能按30%的折扣卖给他们的,因为工厂获得了批量定制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以转变为,利用生产计划低谷进行生产的便利,也可以转化为采购原材料时的笃定。


仔细一想,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拼多多的广告语,“拼的多,省的多”。


其实,这正是拼多多设计的底层逻辑。


去掉中间商,让厂商与消费者直接线上交易,利用拼团机制,将厂家薄利多销的意愿持续放大,从而产生了更低价的产品。


因此,拼多多的核心,在于不断地吸引更多的人流量,加入拼团砍价,从而以低价—人流—拼团—低价,保证商业模式循环。

因此,在外界都在吐槽拼多多段位低、low的时候,黄峥反呛道,“既然都看得懂拼多多,为什么你做不到?”


所以,如果你只看到了低价和拼团逻辑,其实有点低估拼多多的真实设计价值,但如果,你只看到了利好五环外的消费者需求,其实又高估了拼多多的底线和边界感。


这就要聊到拼多多的第二层打法。


二、商业打法: 绝对的消费者导向,
恐怖的执行力


2015年, 拼多多 创立时,阿里和京东两大电商寡头,已经完成了原始城池的瓜分和盘踞。从规模和实力上,更是有着不可逾越的优势和壁垒。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定局的牌面上,拼多多硬是劈开了一条捷径,市值甚至一度超越阿里和京东。


用黄峥自己的话来说,“田忌赛马,能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创造出局部的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回到拼多多本身,如何反超多强?


打法上主要体现在: 一是绝对的消费者导向;二是极强的执行效率。


1.绝对的消费者导向


对于拼多多的定位,外界固有的印象是:五环外消费群体。


靠着“超低价+社交砍价”,拼多多以“病毒式”营销,迅速抢占了三四线下沉市场,几乎将中国最后一批网民进行了“电商化”。


就连前阿里巴巴CEO、嘉御基金创始人卫哲曾表示,因为拼多多,他以前拒绝用电商的母亲也开始网上购物。


这话对,但也不全对。


五环内消费者就真的不用拼多多吗?


喜欢低价、实惠,几乎是所有人的本能。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拼多多以低价策略,瞄准了所有消费者。


除了确实满足普通大众老百姓们便宜、实惠的消费观,喜欢精致、品味生活的都市lady们,难道真的不会上拼多多购买9.9元拖鞋和一次性懒人抹布 (厨房用纸) 吗?


所以, 拼多多的搜索规则是,“货找人”而非“人找货”。


拼多多平台一头是消费者,一头是制造商,决定商品销量和品牌认知的不再是传统电商平台的竞价排名和营销,而是用户的真实需求。


传统电商是集中式算法,一款新的产品要投入市场,需要大量烧钱开车 (购买直通车) 来提高搜索排名,但是拼多多算法体系,一款新产品只要能捕捉到用户需求,一夜之间就能“成名”。


所以,以低价切中了多元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几乎能贯穿所有消费群体,打破人群定位和圈层竞争。


2.恐怖的执行力


众所周知,互联网竞争,不仅是跑马圈地的竞争,也是速度和效率的比拼。


还是那句话: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更何况是在两大电商巨头的眼皮子底下,不够快,可能早被拍死在襁褓中。


拼多多极高的人效和恐怖的执行力,究竟从哪里来?


① 单一KPI指标


拼多多的考核指标复杂又单一。


所谓复杂,是指标计算过程可能极为繁琐,需借助一套公式。 而单一,则是指落到每个人尤其是基层员工身上的核心 KPI 尽可能少,很多时候仅一两个。


以采购团队为例,传统考核多个指标,如价格、品质、交付周期、稳定性等,而拼多多的采购团队考核指标仅一个,即“品类 GMV 和利润的相对增量”。


这种方式,能为团队清晰指引方向。不用因为多元的目标造成摇摆和内耗。


② 永不停歇的赛马机制


拼多多的赛马并非普通模式,而是一种永不停歇的激烈竞争。


对于基层员工,赛马结果不仅决定着薪资奖金的高低,更决定着去留;对于管理者,赛马决定着业务范围、管辖地盘,甚至能否担任领导职务。


一般公司选拔管理者的逻辑是“先确认能力,再追授职位”,即员工必须先展现出相应的业务能力和领导力,公司才会予以任命。


拼多多的逻辑是: 通过赛马机制, 从优秀 一线员工中 提拔筛选出管理者。 行的人拿丰厚激励任职,不行的人就退下。



③ 高额工资


拼多多的 加班量,几乎是全行业最高,但为什么还有人干?


舍得给钱,拼多多 员工 薪资是行业平均的2-3倍。而且,加薪幅度也非常高,如果能在拼多多连续五六年拿到优秀评级,年薪基本能到上百万。


三、核心战术:精准拿捏人性


我们知道,京东和淘宝用户增长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但拼多多几乎是以病毒式传播,实现了用户的极速增长。


这也是拼多多的获客成本,远低同行的主要原因。


而这一切,可以追溯到拼多多的游戏化基因。


而游戏,恰恰是对人性和心理的极致拿捏。


人是感情丰富的,可以对现实中的事物产生自我判断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并非自己“由内而外”的自发产生,而是经过外界诱导因素激发。


而拼多多的游戏设计,正是利用人性本质,通过布局相应的场景,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也称为心理学营销。


拼多多对人性的精准拿捏,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诱导


“你有拼多多么?帮我点个拼多多链接吧?” “是朋友就帮我砍一刀!


你是否经常会受到这样请求的困扰。


而拼多多主打的社交电商,一般都是亲朋好友的请求,又不好意思拒绝。


但只要你点击拼多多链接,就会看到拼多多给你发了一个大红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