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美容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香水行业正成为新的增长动力,行业内竞争愈发激烈。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2023 年中国香水市场规模达到 207 亿元人民币,实现了 22.5% 的惊人增长,预计到 2029 年,市场规模将扩大至 515 亿元人民币。
根据艾瑞咨询在今年 5 月 22 日至 28 日对中国大陆 600 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过去六个月内,中国消费者的香水使用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入门级国产香水的市场份额从 18% 提升至 21%,而国际小众香水的市场份额则减少了 4%。
定价 500 元人民币以上的高端香水仍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达到 55%,体现出高品质依然是香水消费者的首要追求。与此同时,售价在 10 元至 99 元之间的香水也表现不俗,累计销售量达到 114 万瓶,高性价比成为香水品牌的另一大优势。
这些趋势反映出本土消费市场的两极化现象:
一方面,消费者青睐国际奢侈品牌的香水;另一方面,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国产入门级香水也逐渐赢得更多关注和市场份额。
“市场的两极分化既源于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变化,也反映了他们日益理性的消费行为。”精品战略营销机构 Essenzia ByDao 创始人、《Sinorama 2024 中国香水品牌报告》作者 Dao Nguyen 表示,“从 2014 年开始,Jo Malone 和 Diptyque 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本土消费者开始了解并熟悉奢侈品香水。而经过十多年的广泛接触,更‘吃香’的小众和沙龙系列香水也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并为人称道。”
“同时,在当前经济挑战频发的环境下,中国消费者也越来越注重物有所值。从 2022 年开始,国内香水市场显著扩张,不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还涌现出更多‘物超所值’的原创香水。”Nguyen 分析道。
在这种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下,海内外品牌们都迎来了众多机会,能够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制定战略,并实现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