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神社主要包括祭祀天照大神(被认为是天皇祖先)、稻荷大神(丰收和商业之神)、八幡神(武神和生育之神)和学问之神(天满宫)几种,全国有八万余家,平均每1500人左右既有一座神社。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属于一种比较初级的泛神教,与中国人嘲笑的愚昧的乡下人遇树设坛、见石就拜的“封建迷信”、“淫祭滥祀”好像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在日本,这种看似原始的对神道教的崇拜却奠定了日本人的独特精神底色。
不管多现代派的日本人,至少在孩子满月的时候,都要带着孩子到神社去朝拜与祈福。这些年,与时髦的基督教式婚礼相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神社举办日本传统婚礼。
神道教之外,另一个理解日本文化的维度是日本的独特的漫长封建历史。与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就走出封建制(分封制)相比,欧洲十六世纪才开始走出封建时代,日本的封建制则一直保持到了1868年的明治维新前夕。
各级封建领主建立自己的武装集团,武士成为了社会中坚的贵族阶层,他们倡导的武士道精神(与欧洲的骑士精神相对应),也相应地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武士重承诺,轻生死,把名誉、正直、忠诚看得比生命更可贵,追求在尽到自己的责任之后,像樱花从枝头坠落一样灿烂的诗意的死亡,成为日本其他社会阶层争相仿效的典范。
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从铁匠、木匠,到寿司师傅、和服面料生产者等等,秉承这种武士道精神,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十几代、几十代心无旁骛地从事自己的祖业,像服伺自己的主公一样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形成日本著名的“职人精神”,奠定了日本制造和日本服务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这种贵族风范、古风在先秦中国也曾经是主流意识形态。例如,晋文公重耳早年逃难到楚国,为楚成王收留,后来在两国交兵时信守当年的承诺,退避三舍(30里为一舍);宋襄公遵循贵族作战信条,不凭借险要,不攻击正在渡河的敌人,不攻击尚未列完队的敌人,不再次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拿白头发的敌人等等。
可惜,这种贵族风范在秦朝末年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代表贵族风范的项羽(他的破釜沉舟、鸿门宴、不肯过江东都是典型的贵族做派)彻底败给了代表重实利、重算计,只论成败、不问是非的小市民文化、流民文化的刘邦。
时间又过了100年,司马迁思慕古人胆肝相照的侠义精神,在《史记》中专门为荆轲、聂政等刺客写下《刺客列传》,算是为中国人的贵族风范写下了最后一曲挽歌。
日本人这种古风为以综合商社为骨干的战后日本企业的崛起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有了日本企业著名的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
年功序列相当于员工的在企业的收入与员工的年龄/工龄成正比(日本一般企业的员工现在的收入大致是20岁月薪20万日元,30岁30万,40岁40万)。
仔细思考,一个普通员工对企业的的贡献其实是一条抛物线,4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50岁左右,他对企业的贡献其实就小于他的收入了(图1)。所以50岁之前,相当于企业向员工借钱,50岁之后,再以更高的工资和退休金的方式予以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