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尔滨日报
洞知大事,趣味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今年首次上调!明起执行新征收标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哈尔滨日报

【冰城故事】来自印度的他,在哈尔滨度过第15个春节

哈尔滨日报  · 公众号  · 黑龙江  · 2025-02-04 20:00

正文

“我知道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节日……看到中国朋友的笑脸,我也跟着高兴。”2025年,是印度人卢帝在哈尔滨的第15个年头。从除夕到初六,由他主理的蓝孔雀美食和平时一样开门迎客:“希望来哈旅行的游客,以及和我一样的在哈外国人,能有场所聚会、用餐,开心地度过中国的春节。”
告别工作地 难舍哈尔滨

1985年出生的卢帝,人高马大,瘦削健谈。他的普通话溜得可以,细枝末节处还有些许“东北味道”,让本地人好感十足。卢帝最得意的事情就是被中国人夸奖“中文讲得真好”,他目前认得近千个汉字,但会念不会写。

2006年,尚在德里大学就读的卢帝在“校招”中被企业选中,并被委派到中国出差。几年间,他先后到北京、太原、青岛等城市,停留在哈尔滨的时间是最长的,因为这里是他最喜欢的中国城市。

奔走他乡,衣食住行的问题都要面对,对于卢帝这种饕客来说,“吃”更是首当其冲。卢帝喜欢中国菜,鲁、川、粤、苏各大菜系照单全收,2010年来到哈尔滨后尤其喜欢三丝爆豆、地三鲜等东北菜,但始终没有找到一家地道的印度餐厅。无奈之下,他和印度同事们大都在宿舍煮点咖喱佐个米饭以解相思之愁。那时,卢帝经常想,如果自己能开一家印度餐厅该有多好。当然,这念头也只是灵光乍现,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几年过去,卢帝早已习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踏上中央大街“去江沿”走走,吃饺子、逛透笼,生活习惯已与一般哈尔滨人无异。随着项目告一段落,其他同事都离开中国回到印度。但卢帝喜欢这座城市和城中的人们,反复思量后,他决定把曾经的梦想变为现实——留下来,开一家正宗的印度餐厅。


主打松弛感 闻香客自来

为了打造自己的“梦想餐厅”,卢帝“包圆”了餐厅的设计和装修,复古的家具、神秘的图腾——每一个摆件都精挑细选、每一块布料都匠心考究。在他的操持下,整个餐厅都充满异域风情。卢帝还特地去北京聘请了4名印度籍厨师朋友来哈担任主厨,“附加条款”是也要兼职服务员。

2014年,位于南岗区宣和街的蓝孔雀美食开张营业。合伙人小乔是个雷厉风行的哈尔滨女人,为了让餐厅尽快步入正轨,她建议卢帝对菜品根据中国人的口味进行适当改良。但卢帝坚决不肯“妥协”:“既然是印度人开的印度餐厅,卖点就是要正宗——过度迎合中国人口味的改良印度菜就会失去了本身的特色和魅力。”卢帝幽幽地补充道:“吃不惯咖喱我也没办法——这么多菜,总有一道能喜欢吧。”

为了保证口味的纯正,卢帝和厨师们经常“人肉”从印度背回各种香料和调味料,也会从北京、上海、广州购买相关食材。功夫不负有心人,“蓝孔雀”的烤无骨鱼、玛莎拉脆球、咖喱鹰嘴豆、黄油咖喱鸡、特色咖喱羊肉等菜品,其正宗口感和文化特色不仅受到在哈印度人的欢迎,也得到了哈尔滨本地人的青睐,还有大量在哈留学生、外籍人员都喜欢选择到“蓝孔雀”聚会、用餐。

“来之前还以为不会太难吃就行,没想到是一次不错的体验”“永远都爱的克什米尔馕,馕饼蘸主菜的料汁也非常好吃”“超级好吃,干净又卫生”……面对食客们的评价,卢帝表示,中国人来用餐不少是猎奇,老外来这里聚会大都是为了放松——当然,“蓝孔雀”既是自己的乡愁所系,也是人们体验印度餐饮文化的一个窗口。

浓浓人情味 国际中国节

经营10余年,“蓝孔雀”始终偏安一隅,与世无争。对于卢帝的松弛感,小乔深感“佩服”。在她眼中,卢帝不懂“卷”,也从不内耗,生意顺其自然,客流稳中有升。2018年,卢帝开辟了抖音号,名字就叫“蓝孔雀美食”,粉丝至今121个。“想起来就拍一条,没特意经营。”偶尔有探店博主来用餐,卢帝都是不卑不亢、正常接待,优劣中差任其评说、决不“收买”。

“最让我留恋的,就是哈尔滨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每逢春节,他的哈尔滨朋友都会热情邀请他到家中吃年夜饭,但卢帝都会婉言谢绝。在他心中,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温暖时刻,如果出现一个“外人”,会让气氛变淡。不过,朋友们的热情,还是让卢帝非常感动。

“今年的春节比较特别。”卢帝说,父母不久前从印度打来电话告诉他,红彤彤的中国年货正在商超货架和电商页面“上新”。卢帝也高兴地告诉父母:“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年已跨越国界,变得越来越‘国际化’。”

“祝愿大家都开心一点、多挣一点,身体也要健康。”新的一年,卢帝也给自己定了计划,希望学会更多中文,了解更多中国历史和哈尔滨文化,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3

记者: 阴祖峰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责任编辑:林琳
审核:董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