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产业智能官
用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认知计算和机器智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DT驱动业务、价值创新创造的产业互联生态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约小生活  ·  难怪医生总是让多喝水?看完终于明白了! ·  16 小时前  
向雷锋学习  ·  长期这样喝,身体炎症水平升高!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产业智能官

【中台】小米集团信息化中台战略

产业智能官  · 公众号  ·  · 2019-09-08 00:09

正文


小米集团信息化历程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小米信息化程度,汤学旭以视频的形式,介绍了小米的现状、小米的使命,以及小米IT的复杂度。汤学旭说,目前 小米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排名进入前五、国际小米网覆盖了28个国家和地区、涉及19种语言。 小米拥有极其复杂的业务形态,包括: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IT信息化程度是不一样;拥有有品、小米之家、自营电商以及各种分销、零售的业务等,所以小米信息化程度也非常复杂。经过多年的建设,小米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同时对业务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随着研、产、供、销、服等一系列平台的逐步建设完成,目前小米信息化已经走到需要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以指导未来的建设方向。
那小米的信息化是如何飞速发展的呢?主要分为三阶段: 在2010-2015年 ,在小米成立之初 聚焦电商 ,整体的发展是围绕着电商在做IT,主要搭建 小米网电商系统建设和仓储、物流、售后、客服系统 建设。 在2016-2017年 新零售 的出现,使小米 全面扩展 进入新零售的领域,开始了 供应链系统建设、线下销售系统建设、集团财务和内网应用建设。 2017-至今 ,小米发觉整个研、产、供、销、服是个非常长的链条,开始 深化推广 ,包括:集团ERP深化、深化集团财务和内网应用、供应链系统推广、部门构建、资源整合,并在2017年成立了信息部。
信息部在深化推广时,遇到很多问题, 一、如何整合提升信息化能力? 针对小米的业务管控特点,如何打通应用、数据等多层面的藩篱,实现各类应用的合理部署?如何实现信息化能力的整合和全面提升? 二、如何确定总体技术路线? 小米前期系统建设采用套件+自研的并行技术路线,未来的信息化蓝图应如何勾勒?什么先做?什么后做?哪些用套件,哪些自研?遵循什么样的技术路线? 三、如何针对未来趋势进行布局? 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为业务模式创造 了可能,完成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后,小米在新技术、新业务领域应如何布局和发力?

总体来说,小米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业务发展需求、信息化自身发展要求以及行业变化趋势等三方面。 了解面临的问题后,信息部开始考虑如何规划信息化建设。通过反复的思考和高层对话,在信息部成立了规划组,优先规划出 IT发展方向: IT应用以业务价值为目标,流程驱动所有的IT应用。 并引入了一些非常好的架构方法,不断的开发系统,形成了现在的小米集团信息化规划的模式: IT规划与业务蓝图设计并进。
大多数电商的电商系统都是自研,很少外面采购。在小米的电商系统中,从硬件的生产研发、供应链管理、销售体系、服务领域,以及基本的IT架构都是需要重新整合。在这过程中,信息部 遇到了巨大一个冲击,自建的系统与采购的系统,如何去融合? 实现敏捷?
这就不得不说到中台。
小米三大中台(业务+数据+技术)建设


业务中台--从业务说起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快速响应变化、前瞻性发掘客户需求、迅速提供满足业务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能力...这些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僵化的前台组织和服务模式已经逐渐落后于市场环境,迫切要求企业构筑平台化的服务能力。而 平台化服务能力,则具体体现在中台的建设上。
每个人对中台的理解可能不一样,但中台本质是一致的, 即企业快速响应前台业务的灵活变化、为业务创新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能力支撑,实现前台与后台的弹性适配。 构建中台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核心要务,成为IT战略规划中的组成要素。 在中台建设中,需要规范化的服务接口、一致整合化的数据、容器化的技术组件以及弹性的基础设施。并结合业务情况,判定是否真的需要中台,于是我们参考了业界优秀的案例包括移动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等,再结合其业务发展历程及业务现状,整理了我们中台架构的核心方法论,一是企业如何共享服务,二是如何为业务提供便利。
通过中台架构方法论和规划方法论,信息部提出了 小米业务中台建设三年战略,包含了持续优化、构建中以及待新建的系统,纵向分为企业战略、业务执行、业务支撑、数据治理四部分。 在2018年成立时,系统还是比较分散的;在2019年,主要围绕中台的架构调整、技术体系下沉,强化运营配置中心三方面,实现绝大多数的共享服务,让小米复杂的业态共享一套体系,更好的支持业务;在2020年,期望整体完善,不断的持续优化。
数据中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今天大家都在谈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转什么?从企业内部来讲,是想如何把一切都数字化,大企业讲数字化转型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现在有些小企业已经做得非常好。系统很简单,但是可以把企业的百十家或者几百家店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上下架,甚至是每次的价格变更,每个操作人员的动作,都放到系统里面做记录。
数字化转型,业务是基础,核心是数据。在数据分析及使用过程中,小米主要面临3大问题:
  • 数据极度分散: 数据都分散在各系统中,没有形成统一共享的数据资源池;各业务域数据尚未形成统一口径,数据从指标层面上未能很好整合。

  • 数据指标混乱: 数据分析功能偏重于日常统计分析,需建立完备的能支撑精细化管理需求的指标体系;需建立完备的业务分析逻辑,通过建立全面的业务分析场景,“用数据说话”,进而完成趋势预测、异常甄别、辅助决策。

  • 数据工具量少: 需要一站式的访问入口、可视化和交互性更强的数据展示方式、支持移动端访问。


从数据整体来讲,一般分为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形成数据集市,最后数据分析员才可以在BI去做分析,并提出改进流程,提高业务发展。下图是小米数据中台的架构,底层是大数据平台的基础,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搭建了一系列的应用。为了解决以上数据问题,小米信息部成立了X DATA团队专门做数据,更方便地让分析人员在系统上直接分析全部门的任何数据、做报表。只要在权限管控内,分析人员直接得到对应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小米想从业务端沉淀数据,在共享到X DATA大数据分析,然后发现问题在反馈到业务系统中解决问题。

在数据中台上还需要运用一些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离线计算、趋势预测、实时计算、自然语言处理、可视化分析、图像识别等。
数据中台对业务运营产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生产监控、日常运营、经营管理、战略管控等方面。 最底层的是生产监控管理,如实时运营监控、实时风险监控等;第三层是日常运营型分析,如日常统计分析、操作统计分析等;第二层是经营管理分析与考核型分析,如商业洞察分析、人力资源分析、财务分析、部门绩效考核等;顶层是战略管控与预测型分析,如战略绩效分析、行业对标与企业经营预测分析。
通过对数据中台的建设,小米真正意义上开始走上数据驱动的路程。数据驱动小米的设备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以及IOT和互联网业务,产业+互联网格局逐步成熟。数据驱动小米进步,体现在精细化运营、智慧物流探、产业互联网等方面。现在全球都在建仓,到底在什么地方建仓合适,怎么去建仓?这都是要数据分析才能得出。
未来,大数据是为人工智能准备的。
技术中台--更敏捷的开发效率
前面讲的都是偏业务线、偏分析的,但核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IT的本质, 更敏捷的开发效率才是IT最终的目标。 在早期烟囱式的建设中,企业拥有众多的研发团队,但团队人员的基础不一样,工具不一样,面临: 重复建设 、质量无保证,横向打通困难、技术栈混乱,严重阻碍业务中台建设等问题。

业务&数据中台拥有强大炮火群,为前台业务快速响应直接提供支援,而技术中台是为中台服务提供高度模块化零件&武器库,大幅缩短业务中台建设时间,提高业务中台稳定性。 小米通过技术下沉,把最标准的东西沉淀出来,包括IaaS(容灾、机房、数据中心)、PaaS(中间件、研发平台、数据平台)、监控、开发过程的代码,全部陈列到底层,形成技术中台。
以代码为例,以前小米是以PHP开发和Java开发为主的,各种语言开发的系统层出不穷,随着业务的发展,开发语言的统一也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在小米技术中台的三年战略里,开发语言将全部统一到Java和go的开发平台上,以便于降低技术中台公共设施部分的运维开发难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