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1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现代快报  ·  WTT官宣:强制性参赛规定修改 ·  9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WTT官宣:强制性参赛规定修改 ·  9 小时前  
江南都市报  ·  林诗栋,新世界第一! ·  2 天前  
江南都市报  ·  林诗栋,新世界第一! ·  2 天前  
北京晚报  ·  林诗栋反超王楚钦,即将登顶世界第一! ·  2 天前  
北京晚报  ·  林诗栋反超王楚钦,即将登顶世界第一! ·  2 天前  
光明日报  ·  孙颖莎、林诗栋,冠军! ·  2 天前  
光明日报  ·  孙颖莎、林诗栋,冠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1号

2008-2018,传媒十年|电视剧篇:淌过“炒冷饭”的这十年,电视人何时觉醒?

传媒1号  · 简书  ·  · 2018-01-25 09:00

正文

作者/李伟

1号按: 2008,已经是十年前了!2008-2018,中国传媒业走过怎样的十年? 2008-2018,我们传媒人走过怎样的十年?传媒1号推出《2008-2018,传媒十年》系列专题,为读者复盘属于传媒业、属于传媒人的十年风雨。

本系列共包括:

· 胡言:电视平台篇

· 香雪兰:网络平台篇

· 李伟:电视剧篇

· 青枝:综艺篇

· 张答应:明星篇


前言

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从电视剧的角度写着实是一件艰苦的工作。这十年来产出了超过千部的电视剧作品,如若不一一览阅,实在不敢信口雌黄。但学习也好,调研也罢,终究还是硬着头皮花了半个月时间把这十年的电视剧简单地了解了一下,于是斗胆写下这篇妄言。写之前,有必要解释几个问题,以免发生分歧。

1)本来,电视剧应该和网剧要联动的,毕竟从近两年开始,“全网剧(网台联动)”甚至“先网后台”已成主流;但考虑到分工的问题,在样本数据中,纯网剧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但那些“先网后台”的剧集,笔者都归类为电视剧了。

2)在考评一部剧是否合格时,笔者选择豆瓣网的评分为唯一依据,这当然有所不妥,但考虑到国内此类网站中豆瓣网属于较为正规的网站,所以终究选择了它。

3)关于及格分数线,笔者选择了6.0分,并且严格按照这个分数线进行取样。由此一来,诸如《花千骨》等一些现象级的作品可能因为0.1分的差距而落选,但规则既定,定当遵守。

4)本次统计样本数据主要来自腾讯、爱奇艺、优酷等三大平台,由于版权原因,不一定统计完全,但考虑到上述网站的影响力,权且略过未收录作品。

5)本次采集数据样本共计1220部,合格作品共计332部,合格率为27.21%;各年度合格作品数量如下表所示:

以上。

对于中国电视人而言,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是最幸福的十年,也是最惨不忍睹的十年。幸福在于国家层面上各种各样的政策支持,还在于以“煤老板”为代表的各路资本纷纷入行“撒钱”。

随着行业里大片“人傻钱多”的资方出现,制片人再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苦哈哈地在那些“专业而又小气”的资方面前磨破了嘴皮,最后只得到不到预算一半的钱,还得拍出两倍预算的好片子;惨不忍睹恰恰也因为政策好了,钱多了,大多数定力不足的制片方(团队)开始玩票,电视剧数量开始井喷。从2008年到2018年,光笔者统计在案的电视剧(不含网剧)数量就高达1220部,平均每个月产出10部电视剧。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 在这最幸福,最美好的十年里,电视人似乎都在炒冷饭,且并没有把这碗冷饭炒好——在这1220部电视剧中,合格率仅为27.21%。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制片技术和成片数量的提升,合格率却有越来越低的趋势。即便随着观众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导致审美情趣的升高而对剧集的质量产生了高要求,笔者看到的却是随着制片技术的不管创新和改进,电视剧作品的艺术创作能力越来越差。

这种艺术创作能力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不知所云的“文艺范”片名扎堆出现且越演越烈;

2)改编、翻拍成主流且翻拍质量越来越差;

3)几乎所有的原创作品都达不到及格线;

4)集数和故事规模呈反比;

5)论讲故事水平国家队完虐市场队。

不知所云的文艺范片名扎堆出现且越演越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视剧作品的片名越来越文艺,越来越不知所云。《寂寞空庭春欲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谢花开花满天》之类的片名开始出现在荧幕上,不但拗口,而且不知所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些年诸如《杨光的幸福生活》《闯关东》《我们的八十年代》《爱情公寓》这样主题鲜明的片名。

想必这种浪潮是从电视剧开始以文学 IP 、网络小说为基础进行改编开始的,诸如《大汉情缘之云中歌》《锦绣未央》之类的作品大多出自网络小说或文学作品。

但事实上,正如小说写作的语言和剧本创作的语言完全是两种风格一样,小说的名称更多是为了提炼或升华作品的内涵和思想,而电视剧作品的片名则更应该注重提示作用。

即通过片名告诉观众这部剧讲述的是什么,关于谁的故事,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故事,或什么时候发生的故事,抑或发生了什么故事等等之类的元素,往往通过这些元素观众可以知晓作品的类型和风格。

这并不是说影视作品的片名不能提炼主控思想,只是从作品营销的角度来讲,以主控思想为片名,多少会受到些影响。2015年上映评分高达8.2分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从小说还是电视剧来讲,《平凡的世界》的艺术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个影片仅仅在小说受众圈内激起水花,并没有像评分仅为5.9分的《花千骨》等引起轰动。

这明明是一个基础入门的知识,但制片团队却置之不理,究竟为何?笔者以为: 一方面 ,跟流量明星的作用比起来,片名对营销的影响力在制片人眼里大概不值一提; 另一方面 ,或许从某些层面来讲,更具文艺属性的《寂寞空庭春欲晚》之流比下里巴人的《精武陈真》等片名更能吸引90后观众群,浮躁的社会让更多看不懂的人更容易受“意见领袖”的领导,更有一些观众更愿意去意淫那些似懂非懂、云里雾里的诗词。在他们眼里,像《花开花谢花满天》这样的出自文学名著的片名更有逼格,更能提升自己的文艺气质。

然而,笔者以为:作为手艺人,首先应该遵守这门手艺的活儿,遵守师傅前辈们总结出的规律和道理,其次才应该考虑其他的因素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只怕制作出来的东西往往会变成四不像。

改编、翻拍成主流且翻拍质量越来越差

翻拍这个词在影视行业并不新鲜,无论是日韩欧美还是港澳台、TVB,但凡出现一部经典的作品,往往会引得各国影视行业纷纷翻拍,一方面解决了进出口限制,另一方面也将故事创作得更适合国情。比如经典影片《无间道》《流星花园》等,几乎日韩欧美全都翻拍过。

在中国,这个现象似乎更为常见,首先要提的自然是金庸武侠小说几乎每本都有2个以上的版本,像《还珠格格》这样的作品也至少不下两三个翻拍版本。其实,除了这些著名的作品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翻拍失败的作品。

但翻拍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翻拍作品评分都低于原作。

如果从原著和翻拍作品的年份间隔,国内翻拍大概可以分为三类:1)翻拍七八十年代以前的经典作品;2)翻拍前十年内的作品;3)翻拍前两三年的作品;

随着影视制片技术的不断提升,翻拍经典作品当然是有一定好处的。一方面,现阶段的先进技术可以呈现早些年代无法实现的构想,比如武打动作和武术特效,爆破等等;另一方面,翻拍提升了摄影音等多方面的观影体验,能够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不过,在观众圈里,有那么一部分观众,他们悲愤地选择了不看现代作品,而选择去看那些更为古老的作品。即便是“五毛特效”,他们也能看得津津乐道。

那么,为什么明明技术、特效、画面和质感都大大提升的情况下,这些翻拍作品还是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呢?

笔者以为: 但凡翻拍,和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一样,非常容易让剧作者产生错觉——只需要简单的照搬文学故事和情节即可。事实上,文学改编往往比原创内容更难,究其原因,原创作品中作者更容易控制故事脉络和内涵,但在文学改编(翻拍)中,剧作者往往很难理解原作者的思路以及作品外延以外的资料,要知道,但凡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作品本身以外,创作者无不是搜集并阅读了大量的周边资料的。但改编者在不了解这些资料的前提下进行改编和翻拍,就只能依葫芦画瓢,自然无法向观众传递原著的精髓,自然也无法取悦观众。

同样简单的道理,难道改编者不知道吗?显然不是,笔者以为,出现这种情况有几个原因:一来原创作者无法像前辈们一样历经几年沉淀出一部精彩的作品,像《大鱼海棠》《大圣归来》这样的团队即便曾经风流,但要么大浪淘沙,昙花一现,要么向现实低头;二来,对于资本而言,缺乏专业的评估判断能力,他们更愿意相信已有成功案例的翻拍而不愿意去考证和评估那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

然而,即便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行业内已经开始放弃汉唐、宋明清等著名朝代的故事,转战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甚至近现代史。可以预见的是: 如果艺术工作者一味地攫取而不思创新的话,这笔财富终于会被消噬殆尽。

不过,如果原创作品连及格线都达不到的话,无怪乎资本会选择改编或翻拍了。

原创作品几乎达不到及格线

近几年来,您还听说过非 IP 改编作品大红大紫的吗?

显而易见: 几乎所有的大制作,都是改编自文学 IP 或游戏 IP。 资本已经基本放弃了原创作品。你当然可以说:资本是唯数据论英雄的,他们根本没有鉴别能力。但事实是如果 IP 改编能够达到4~5分的期间的话,大部分原创甚至达不到4分,如此看来,资本的唯数据论也不无道理。

随着影视行业的火爆,大部分青年做起了编剧梦、导演梦,但讲故事是门手艺活,多少人认为编剧入门门槛相当低而轻率地入行,最后灰头土脸地被扫地出门。当然,就形式而言,三幕结构谁不知道?讲故事更是我们与生俱来就会的行当,究竟难在哪里呢?

拿科举来举例吧, 剧本犹如八股文,形式就在那里,但怎样用一个逗号写出一篇文章,且这篇文章得让考官(资方)看中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

笔者听过太多年轻人既想做编剧,又想当导演,还想身兼制片人的例子,在他们看来,别人都读不懂他们的本子,看不懂他们的电影,所以他们要自编自导自演。

不过, 即便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横看成岭侧成峰”,山还是那座山,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影视行业叫嚣“内容为王”已经很多年,陈词滥调也是编剧的大忌,我们之所以写出陈词滥调,写不出让制片人和资方耳目一新的东西,往往在于我们对生活的领悟不足,也在于我们对知识的汲取还远远不够。

集数和故事规模成反比

十年前,一部电视剧如果超过40集往往会让人大吃一惊,十年后的今天,如果一部片子达不到40集,资方可能会骂你不懂行。这十年,电视剧的体量从24集、38集、50集、68集、80集逐渐上涨,更有甚者:前不久有一部片子拍出了100多集,后来被电视台放弃了,不得不剪成了75集。

以前,我们嫌电视剧太短了,意犹未尽便已结束;现在,我们嫌电视剧太长了,季节变换了一部剧还没播完。

《海上牧云记》是最好的例子,这部片子长达75集的片子虽然最终又被湖南卫视回购,但最开始,它便是因为集数过多、注水严重而被湖南卫视放弃的。

让观众头痛的是:随着集数的增长,故事的规模并没有随之扩充,原材料还是那么多,只是水变多了。值得玩味的是:在视频平台的客户端上出现了一个追剧神器——倍速播放。从1.0~2,观众可以自主调节视频的播放速度。对剧集制作者而言,这多少是种讽刺。

这个“神器”的出现是否也意味着连平台方都已经意识到注水严重的剧集在伤害着他们的观众?那么,生产注水剧集的内容生产者们该何时才觉醒?

那么,制片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有政策因素,也有市场压力,明星片酬过高,自律意识差等。

但作为艺术工作者,即便在客观因素不可改变的前提下,也不应当选择注水等方式去解决这种矛盾,而应该选择将故事规模和体量进行更加可取的充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现代快报  ·  WTT官宣:强制性参赛规定修改
9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WTT官宣:强制性参赛规定修改
9 小时前
江南都市报  ·  林诗栋,新世界第一!
2 天前
江南都市报  ·  林诗栋,新世界第一!
2 天前
光明日报  ·  孙颖莎、林诗栋,冠军!
2 天前
光明日报  ·  孙颖莎、林诗栋,冠军!
2 天前
风青杨  ·  黑镜头丨看一次泪崩一次
7 年前
慈怀读书会  ·  该断舍离的,远不止你的衣物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