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疯狂麦克斯:黑与铬》令《潜龙谍影》前制作人小岛秀夫沉迷不已
在为Glixel撰写的第二篇影评中,小岛秀夫再一次谈起了他对于电影——以及导演乔治·米勒的爱。
2017年2月24日
乔治·米勒新片《疯狂麦克斯》的‘黑与铬版’让小岛秀夫想起了华纳兄弟的早期电影。
52岁的小岛秀夫,不仅是以电影化叙事见长的《潜龙谍影》系列背后的创意源泉,也是一位知名的影迷。尽管对于索尼投资支持的独占作品《死亡搁浅》仍不愿多谈,他却很乐于分享在艺术层面打动他的作品。我们最近和他谈了谈为其创作带来最大影响的作品,以及他最热爱的作品,他则问我们是否愿意让他以专栏的形式每月分享一篇自己的观察。上月,他分享了对达米安·查泽雷执导的电影《爱乐之城》的热爱,本月他的注意力转向了乔治·米勒《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的“黑与铬版”。
下面是小岛秀夫先生的专栏文章:
我第一次看“黑与铬版”其实已经是我第十八次看《狂暴之路》了。
我并未感到失望。丰富的细节依然醒目,弗瑞奥萨和其他女性角色甚至比全彩版本更为引人着迷。这部电影甚至也并非简单进行了黑白处理——铬那粗粝的光泽,以及更为深邃、黑暗的阴影遍布全片,进一步丰富了观影体验,观影时,我甚至可以感到新增的颜色乃至味道。重复观看彩色原版多次的经历意味着我的大脑会自行补上缺失的部分-将新颜旧色编织于一处。听起来或许很怪,但一部电影绝非仅仅是将某些事物以有形的方式呈现在你我面前。它其实是一层覆盖在你我意识之上的图像。
早起的电影只有在描绘出与运动中的事物时才能给人留下印象。这也是为何卢米埃尔兄弟[1]的首部电影《火车进站》[2]仅仅拍摄了冒着蒸汽的火车向着观众的方向前行进站(当然,火车看起来就像要从银幕中跳到观众席上这一幕,可把现场的观众们给吓坏了)。诸如巴斯特·基顿[3]、查理·卓别林[4]这样默片时代的影星,往往会以搏命演出来惊吓观众。我们最终拥有了声音与色彩,随后则是更为先进的技术:电脑动画、3D影片,4K影片-这些技术为艺术表达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可能性。
对我而言,导演乔治·米勒所做的事,便是将120年的电影历史浓缩进入一部电影《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黑与铬版”。对话数量被控制在最低限度(正如老式默片一样),而故事-以及运镜-则全心全意专注于连绵不绝的动作和运动。这种类型的叙事方式以最新技术,将早期电影的最核心元素-那些直击观众大脑的基本体验-重新带到了观众面前。“黑与铬版”不仅未曾失去其魅力,反而因这一形式而更为耀眼,便在意料之中了。
电影技术在这120年的积累与演进,乍一看来似乎仅仅是丰富了影片的观影体验,但事实上,电影的根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几乎从未发生根本变化。《疯狂麦克斯》证明了这一点。《狂暴之路》是一部令人心醉神迷的电影。它的魅力为电影体验竖立了全新的标杆。接下来的问题则是,自此开始,我们将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