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沿着灵魂、从心里唱的歌,他是台湾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开始,直到今天,他还具备令人感动的爆发力。
“台湾民歌之父”
“台湾的鲍勃·迪伦”
原住民歌手
台湾民歌运动、原住民运动的先驱之一
【演出时间】
2024年6月14日(周五)
20:00
【演出场地】
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剧院
大剧院
【演出票价】
880/680/480/380/280/180元
*购买880元票价的观众可获得
胡德夫签名海报及礼包一份
【限时优惠】
限时
9
折
(参与票价880/680/480/380)
一人一票,凭票入场,
1.1米(5周岁)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胡德夫
是华语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存在。1970 年代初期,他与好友李双泽、杨弦等人开启校园民歌运动,并以
《匆匆》、《牛背上的小孩》、《大武山是美丽的妈妈》、《美丽岛》、《太平洋的风》
等经典歌曲,唱出台湾最具象征意义的歌谣,也唱出思念故乡的咏叹呼唤,用沧桑且充满力量的歌声纪录着他所走过的路途与人生,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音乐人。
如今,胡德夫依然在唱歌,哪怕年纪已过古稀,他还是随时准备出发,去更多的地方。
1950年,胡德夫出身于台湾台东县太麻里大武山的一个原住民家庭,生长在充满自然韵味的土地上。
1962年,11岁的胡德夫凭着优异成绩考入淡江中学,
他一路赤脚,第一次离开了熟悉的山谷,步入城市
.....
1971年,为赚钱补贴家用,21岁的胡德夫开始在台北“哥伦比亚咖啡馆”做驻唱歌手,主要都是演唱一些英文歌曲。
那个时候,受时代的限制,台湾流行音乐涉及的题材还非常狭窄,更没有“华语乐坛”这一说。
“哥伦比亚咖啡馆”聚集了当时最有名气的一批文艺青年,画家
李双泽
、音乐人
杨弦
以及尚未成名的
张艾嘉
和
胡茵梦
。在一次喝咖啡的时候李双泽问胡德夫:
“你除了这些英文歌以外,能不能唱个卑南族的歌给我们听”
这一问,让胡德夫想起小时候父亲哼唱过的
《美丽的稻穗》
,当他唱出这首歌时,咖啡馆响起了比他以往任何一次演唱都要热烈的掌声。至此,胡德夫的音乐乃至人生轨迹开始改变,在李双泽、杨弦、余光中等人的鼓励下,胡德夫开始了自己的民谣创作,并在李双泽的推动下,胡德夫写下了自己
第一首歌《牛背上的小孩》
。
1973年,在李双泽的策划下,胡德夫举办了
台湾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第一场演唱会
,名字即为《美丽的稻穗》。
后来,李双泽、胡德夫、杨弦被称为
“民歌运动三君子”
。通过电台和演唱会的传播,人们听到了
《乡愁四韵》《大武山》《我知道》
等作品,三个人还合作发行了
台湾音乐史上第一张民歌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
。
人们才意识到,音乐原来还可以唱现代诗,唱乡愁,唱土地,而不是顺延别人文化的脚步。
1975年,胡德夫和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举办
“现代民歌谣创作演唱会”
,民歌的声势烧得越来越旺。除了余光中亲自到场,台下还坐着一些重要人物,如刚刚创刊《滚石》杂志的段钟潭、段钟沂两兄弟,以及日后有着“民歌之母”之称的陶晓清。在演唱会上,杨弦的作品主要根据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诗作谱曲,这既代表着
音乐取材对象从海外转向本土,也开启了“以诗入歌”的风潮。
1976年,淡江文理学院组织“民谣演唱会”。胡德夫受邀出席。结果登台前晚,胡德夫受伤,只能请李双泽代为演唱。当天,李双泽并没有唱歌,而是向观众发出呼喊:
“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我们要唱自己的歌!”
这一幕日后被视为
“民歌运动”的开端
。
也在“民歌运动”的影响下,许多人被这股力量感染,李宗盛、蔡琴、齐豫等大批音乐人登上历史舞台,段氏兄弟受其影响,拉上歌手吴楚楚、潘越云组建了“滚石”,并推出首张专辑《三人展》,其中就收录了胡德夫的作品
《海鸥飞吧》
,
以台湾为阵地的流行音乐史由此掀开辉煌一页
。
七十年代末,在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中,胡德夫的声名达到了顶点。
谁能想到,到了80年代,商业与音乐拥抱之时,胡德夫却消失了。
一些同时期的歌手开始成为职业的音乐人、歌手,而胡德夫放弃名利,离开乐坛,选择
为台湾原住民争取权利
,这一消失,就是整整二十年。
他在
《大武山美丽的妈妈》
里写下“你是带不走的姑娘,是山里的小姑娘”。
他在
《
为什么》
里写下“轰然的巨响堵住了所有的路,汹涌的瓦斯充满了整个民族的胸膛”
他在
《最最遥远的路》
里写下“你我需扣遍每扇远方的门,才能找到自己的门自己的人”
1986年,是
华语乐坛步入辉煌
的年份。李宗盛推出了首张个人专辑《生命中的精灵》;为余光中《乡愁四韵》谱曲的罗大佑成为毫无争议的乐坛教父;因“民歌运动”而兴的金韵奖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人,如蔡琴、齐秦、黄韵玲等;滚石、飞碟等唱片公司也即将迎来全盛时期。
但这繁花似锦的音乐盛景,都与胡德夫无关。
尽管远离了乐坛的喧嚣,胡德夫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他依然坚持写着“我们自己的歌”。关于家乡、族人、山地、母亲,他写出
《大地的孩子》、《记忆》、《脐带》、《芬芳的山谷》
。
在这些歌里,有历史的喟叹,有血脉的流淌,有自然的呼唤
。
因为胡德夫推动了众多原住民运动,他又被媒体称为
“原住民运动先驱”
。他的歌声和行动,不仅为台湾原住民争取了更多的权益和关注,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记忆。
当年轻一代对胡德夫的名字感到陌生,一首
《不了歌》
震撼了无数人的心弦。
他以满头白发的样子归来,携带着在大地上漂泊的沧桑与韵味,嗓音沙哑而醇厚,如同岁月的痕迹般苍劲有力。
2006年,当
台湾金曲奖
的
“最佳词作”
和
“最佳年度歌曲”
颁给了一位满头银发、身形矮壮的歌者时,内地的听众才第一次听说了“胡德夫”这个名字。这位年长的卑南族歌者,在台湾有着传奇般的声名和事迹,他的
第一张个人专辑《匆匆》
,是在他出道30多年之后,才录制完成的。
那一年,他56岁了。
胡德夫金曲奖获奖曲目
《匆匆》的问世,为当时的乐坛注入了新的声音,宛如一幅幅田园风景画般引人入胜,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更在海外获得了一致推崇,荣获
《华语传媒音乐大奖》
的
“最佳民谣歌手”
与
“最佳国语男歌手”
等殊荣。
这一年,也是胡德夫第一次来到北京,在一个叫“愚公移山”的酒吧里唱了一次,当时台下有十几个观众,在这次演出后,内地听众慢慢开始熟悉胡德夫的歌声。
后来,胡德夫先后发行了
《大武山蓝调》英文专辑
,获得
《华语传媒大奖》最佳爵士蓝调歌手奖,华语金曲奖评审团大奖
;
第三张个人国语专辑《芬芳的山谷》
,获得
2015华语金曲奖“年度最佳国语专辑奖”、“最佳民谣艺人奖”
。并在台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长沙等多地举办巡演音乐会,持续创作与推广原住民母语歌谣。
对于很多大陆年轻人而言,认识胡德夫,是因为他 2017年2月在央视的《朗读者》节目中的精彩表演,白岩松第一次听到胡德夫时也如获至宝,他这样写道,在胡德夫的歌声里
“听得到岁月和山河,以及一个男人所走过的路”
。
《朗读者》第三季主题曲
2021年,胡德夫再度推出原创专辑
《最后的猎人》
。在这张新专辑里,他唱的歌词中有台湾少数民族语言,有普通话,还有古诗词。歌曲中,几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沧桑的嗓音与纯净的钢琴伴奏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种质朴而富有诗意的音乐风貌。
这两年,胡德夫在
《声生不息·宝岛季》《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
等节目上的演唱,更是让中国人民重新领略到这位白发苍苍的歌者的风采,他用那充满时代情感的嗓音,连接着大陆与宝岛,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与魅力。
自2019年《山谷的呼唤》巡回音乐会演出后,阔别五年,胡德夫再次踏上音乐巡回之旅,再次借由音乐,把故事说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