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底,影院正式开放,《八佰》作为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后第一部上院线的影片,取得了31亿票房,为复工后电影业的回温带来了曙光,2021年全国电影票房便恢复到了2019年大概7成左右。
2023年暑期档则出现了《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封神榜:朝歌风云》等大爆的影片,让电影院又看到了希望。但2024年的再次降温,让不少影院陷入了生存危机。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为425.02亿元,较2023年的549.15亿元同比下降22.6%。观影人次也降至10.09亿,同比下降22.3%,仅为2019年观影人次的58.4%。高票房体量影院数量减少,八成影院年票房不足500万,场均人次和上座率均同比下降超两成。
头部大片缺失、观众观影习惯变化、娱乐消费多样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电影市场大盘低迷。
谢添告诉Tech星球,如果是疫情前就开业的、一直活到现在的影院,大部分仍然是欠着房东租金的。在疫情期间能够活下来的影院,要不就是房东同意影院拖租金,等以后有钱了再还,要不就是影院出让一部分股份,让物业也成为股东,大家绑定在一起更容易存活。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取决于与物业的沟通,他也尝试过一些更加灵活的交租方式,比如用电影票抵租金,一张票价值30元,给物业提供一万张,这价值三十万的票就算是交了租金,物业可以拿去做整个商场的活动。
在艰难时刻,影院人只能想方设法降本增效,或是另辟蹊径,努力利用现有场地挣钱。
谢添告诉Tech星球,影院的降本策略一般是先谈租金优惠、再节省人工水电成本,“比如说,一家原有15个员工的影院,现在可能就缩减到就4-5个,然后再缩短放映时间,比如以前可能早上就开,后面到中午开,再到下午开,有一些影院的甚至只开晚上的,白天都不开了。”
还有些影院找到了白天利用空间的另类方式。2022年11月,为了利用空闲影厅并提高知名度,成都莱纳星影城推出了午休服务,影院周边写字楼密集,这一服务深受上班族喜爱。影院在工作日12:00至14:00提供该服务,并推出了12.9元和18.9元的套餐,午休期间影厅内不播放电影,只保留微弱灯光,提供舒适的沙发座椅,并有叫醒服务。
谢添去年9月在老家县城新开的影院,装修阶段就考虑到了很多场地应用情况。“我们做了一些小舞台和酒廊,顾客来了可以喝鸡尾酒,也可以听听歌。还做了一个类似 VR 体验的项目,类似3D观景,可以几分钟体验一次。
此外,也会做一些脱口秀的项目,请一些喜剧团队过来做活动。“我们还有情侣厅,有时会策划相亲活动,找个主持人来做一些互动,大家看看电影聊聊天。做这些活动策划都要费精力费时间,可是现在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但这些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没办法靠此吃饭,最大的收入还是靠电影票房本身。“我们的经营是有一个临界点的,如果上游影片没有达到临界点,做任何事是白费的。”
提到现在普遍的高价电影票,尤其是县城电影票涨价,谢添表示,除了现在片方的最低发行价提高,从市场角度看,价格还是根据需求来确定的,县城影院数量少,春节年轻人返乡观影人数急速上升,又有大热的片子上映,很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经历低谷期,现在有这个市场需求,难得有这么好的片子,老板们当然想要多赚一点”,谢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