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隔离”非常微妙,是是否有阅读知名财经杂志的区别,是去超市购买加工食品还是有机蔬果的区别,是有无定期去健身房习惯的区别。
两个人或许穿着打扮不相上下,甚至普通中产会看起来更加富贵,然而一开口说话,一暴露自己的生活习惯,阶层之分高下立判。
在美国,订阅《经济学者》等知名杂志,一年只需要几百美元,这不是一笔大的开销,但这是一种意识,也是一个标志,你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教育背景与个人素质,决定了你会关注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作者在文中将精英阶层中这群“充满心机”而又高瞻远瞩,不惜一切代切投入下一代教育,一心搞文化资本建设的人,称为“有抱负阶层(aspirational class)”。
美国富二代的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课堂上看起来并么有太多区别,但是区别却在课堂之外,富裕家庭的孩子课外可有私教,可以出去跟家人出国旅行,可以有各种兴趣爱好等等,这种见识,也是同样宝贵的学习。
比如北卡富人区的贵族高中,就有3个室内体育馆,剧院,游泳馆,网球场,橄榄球场,棒球场,这样的学校里,你常常能看见很多颜值又高身材又好的高中生,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开始了:常年健身,令他们线条优美;温和礼貌,也是好教养的表现。
美国的名校申请,是标准精英教育。像哈佛和耶鲁这样的学校,在考核申请时,也会参考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过往经历,从小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优势,这个时候就凸显出来了。
同样是富有,土豪和精英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谁的房子大,谁的车子好,谁的资产多,而在于后代的教育。一些美国著名的家族,成员都是名校毕业一大把的,甚至有专门的家族教育基金,保证这种优良的传统,一代一代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