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不要过度共情你的孩子 ·  2 天前  
新东方家庭教育  ·  为什么一流父母培养会“讨坏“的孩子,而不是好 ... ·  4 天前  
新东方家庭教育  ·  为什么一流父母培养会“讨坏“的孩子,而不是好 ... ·  4 天前  
武志红  ·  38岁的同学聚会,饭桌上几乎没有女性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你这么痛苦,都怪他们?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2-11 19:01

正文




点击预约12月12日直播
本周四晚上20:00
胡慎之老师跟大家一起聊聊
《活出自我,拥有稳固的幸福》


作者 | 胡慎之

图片来自网络


工作原因,前几年,我经常去广东电视台参与节目《和事佬》的录制。工作内容是调解夫妻间的矛盾。该档节目,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福利。

婚姻中的夫妻俩有无法解决的矛盾冲突时,在一个有律师,有咨询师,有街坊调解员的第三方平台上,能给到双方一个更客观的机会来看待自己,看待这段关系。

在调解的过程中,大家都会给到夫妻双方一些中肯的意见。

来寻求调解的夫妻,有的想借助该平台去暴露对方糟糕的一面。有的是为了把对方“坏”的一面公诸于世,让社会大众看到,并惩罚对方。

不离开的理由


来这调解的夫妻动机是什么,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今天想分享的重点是我发现的一个常见的现象:妻子或丈夫把对方说得非常不堪,但当其他人问他们为什么不离婚时?有些人的回答是,因为孩子。也有一些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生活中,有时你身边的朋友或同事也有类似的问题。

作为朋友,你去劝架,“既然这个人如此糟糕,你可以离开他(她)啊,为什么对方如此的渣,一直在消耗你的资源,你还要养着他(她),为什么不离开呢?”

大部分夫妻找的理由是:为了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才没离婚。

表面上看,他们吵得天翻地覆,你死我活,似乎跟对方半秒钟都待不下去了,分分钟就要拿着结婚证去民政局离婚。

但从另一个层面去分析,他们谁也离不开谁,且关系非常紧密。

我们以为,所有人结婚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

然而,据我观察,答案并不尽然。

爱的邀请 


在亲密关系中,夫妻一方对另一方超级不满,受尽了委屈,那为什么你还会爱上并嫁给一个自己很讨厌的人呢?也许,刚开始的时候遇人不淑,然而,结了婚,对方暴露了本质,为什么你还不跟对方断绝关系,仍要留在这段关系里。

也许,受虐也是让我们产生愉悦感觉的方式之一。

做一位悲剧英雄获得的满足感,不亚于做一位真正的英雄。甚至,可以说做“悲剧英雄”和“真正的英雄”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同等多的。只不过,悲剧英雄带有一种比较自恋的感觉。

受虐是人的一种需要。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小孩,他内心的受虐需求会特别强大。

有人说:“你怎么这么贱啊,......?”实际上,贱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强烈的受虐的倾向。

你是不是感到疑惑,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受虐?

受虐的意思是,向你恨的人发出爱的邀请。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拗口。

解释一下:我们心里对妈妈一直有很多的愤怒,想远离她,同时,我们又特别忠于她,希望妈妈来爱我。

因此,有受虐愿望的人,内心中一定有想改变别人的愿望。

希望别人能在我内心如此痛苦的状态下,发生改变,变成我想象中的样子。

可是,有时候对方真的改变了,变得蛮好的时候,有受虐倾向的人反而不适应了。因为他习惯了受虐的这种情境。

而之所以我们会有受虐的倾向,更多的是和我们自己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

被虐待是我们特别依赖和熟悉的环境,一旦虐待没有了,熟悉的环境就消失了,我们会特别的不适应。

这种感觉有点像“打是情,骂是爱”。

如果把打和骂当成一种爱的话,那我们就会在这种打骂的环境中,在被虐待的状态里获得存在感。

对一个孩子来说,比打骂更恐慌的是父母抛弃我,不理我,不要我。

所以,很多在打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依赖这种环境,产生情境的依赖。

大家认为的好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不熟悉的,在那种好的环境中,他们恰恰是无法生存的。

熟悉的环境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对自己的草窝更熟悉。

人对熟悉的环境,天生有一种依赖感。

小时候,我家里的条件还可以。但若是让父母再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时,他们是不愿意去的。

比如,我邀父母来广州,他们不愿意,为什么?因为家里的情境,邻居,环境,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如果让他们去接受一个新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他们更愿意待在老家。

人对熟悉的环境产生的依赖感,不是谁离开谁就活不了,而是离开了对方,我就不知道我是谁了。这种感觉是糟糕的,是根本不想体验的。

我遇到过很多的夫妻,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依赖,彼此相爱相杀,互相伤害,但是谁也离不开谁。

有一对夫妻,丈夫赌博,烂赌,乱搞女人,不管孩子,也不给家里创造财富,妻子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带着孩子,操持这个家。这是一个特别悲催,同时又特别伟大的女性。两人生活在一起,丈夫经常对她又打又骂。尽管妻子遭到了丈夫如此的对待,她依然没有离开他。


别人问她为什么还要跟他一起生活,她的回答是,为了孩子。


其实,她的孩子年龄已经蛮大了,足够独立了。但她还是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但事实上,这位女性留在这段婚姻中的内心动力是什么呢?

第一,丈夫如此糟糕,是索取者。她是牺牲者。

她要牺牲自己很多的权益,包括被爱护的权利,被尊重的权益。

这位丈夫也确实获益了,毕竟家里的很多财富都是妻子创造出来的。

妻子之所以离不开这段关系,原因有点类似于“红花还需绿叶衬”的感觉,没有索取者的丈夫的衬托,怎么能体现出妻子牺牲的伟大呢?

第二,在女人面前,这个男人永远是一个很糟糕的人。

这么糟糕的男人对女人是非常依赖的。

这个男人没什么能力,也不能为家庭创造出更大的财富。男人离开她,会过的比现在艰辛几倍,因此,离开女人,对他来说很难很难很难,可能他永远都不会离开她。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牢固了。

哪怕他们说了一千次一万次的离婚,他们也不会离。

其实,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她就找了一个会依赖自己更多的人。潜意识中,她对对方不能离开她有强烈的需要。

一旦对方离开,她是无法接受的。

第三,作为妻子,她可以把自己生命中产生的所有的痛苦都扔在这个男人身上。

这个男人如此的糟糕,我现在遭受到的所有的不幸都是他带给我的,那这样我就不用为自己的生命承担任何责任了。

合理化解释 


就像现在很多的成年人,在工作方面或情感方面不顺利,心情不愉悦,内心特别痛苦的时候,就会把责任怪罪到父母身上一样。似乎成年人还是一个孩子,还没有长大,还不能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

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合理化”。

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合理化:正因为小时候你们对我不好,所以,我现在成了这个样子,我现在所有的痛苦都是你们造成的。

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小组内,你能看到很多的成年男女在那抱怨自己的父母。现实中,这类人过得也不如意。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痛苦从何而来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为痛苦寻找到一个归宿。

所谓的归宿是指:找到一个可以解释我们痛苦的理由。

相比把不幸的理由归结于自身,推给别人,我们会更容易接受。

这样,我们就可以自恋的认为:我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是你们的问题,我才这么痛苦,都怪你们。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己所有的挫折,以及无法掌控的东西全都扔给别人。只有这样,我才能继续保持一个我是非常好的,无所不能的形象。

这种现象,确实是在很多人身上都会存在。

可能,我们理解的自恋是:我是世界上最美的,最了不起的,最好的人。

温尼科特对自恋有另一种解释,叫“否认式的自恋”。通俗点来说,就是过分的谦虚等于骄傲。

悲剧地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在内心中,我们会有一种特别自怜的感觉,这种自怜的感觉就是自恋。

在被教育的情境中,我们会把所有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相对来说,坏人是可以攻击和指责的。而好的人,我们是没办法去攻击和指责的。

当我们内心有太多压抑的愤怒时或压抑的攻击时,我们必须要找一个出口发泄出来。于是,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糟糕的男人去释放掉自己的攻击性,去抱怨他,去在很多人面前说他的不好,这个男人永远被钉在了耻辱架上。

如果这个男人离开了我,那他真不是一个东西。我对他这么好,为他牺牲了这么多,我已经这么忍气吞声了,我如此悲壮地牺牲自己来满足他,他还离开我,他还是个人吗?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也离不开了。

离不开的原因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补偿另一个让我们特别恐惧的东西。

“我依赖别人,别人随时可以离开我。别人不要我了,我会死。”

这种恐惧的感觉存在的话,我们会自然而然受其驱使,去寻找更多的依赖,寻找一定不会离开我们的人。这样,我们就不用体会那种强烈的被遗弃的恐惧感了。

往往,这样的女性,从家庭来分析的话。在幼年的成长中,可能她有一个暴虐的妈妈,或含辛茹苦的妈妈和一个比较糟糕的爸爸。

在爸爸妈妈这段关系中,她看到了妈妈的牺牲,她在心里对妈妈有强烈的愧疚感,她无法在自己的妈妈那得到爱、照顾和被接受的需求。

有时,很多妈妈看上去是非常伟大的妈妈,但很多时候,她们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

类似这样的妈妈,也是我们所说的否认式自恋的人。

当然,离开一个很糟糕的人,对自己来说,对自己的生活来说,是一种负责的表现。如果我们没办法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依赖对方,对方对待我们的方式有点自虐的状态,这就像自己在对一个恨的人发出爱的邀请。

如果我们心中有这种自虐的倾向,那未来我们遇到的一定是一个施虐者。

现在,我们是一个能自我照顾和自我满足的成年人,可以花一点时间去重新审视,觉察自己。

我们不需要从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中,去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作者介绍 


胡慎之,心理学家。家庭关系顾问。向日葵爸爸发起人。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20多年的咨询实践,超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独》等多本心理学书籍。

如果你在关系中正在经历着同样或者类似的困扰,推荐你来找我们聊聊~


胡慎之心理工作室 &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

☟☟☟

添加咨询顾问为你推荐咨询师




【课程福利】在这里
胡慎之老师从心理学角度
解读四大关系
 伴侣、父母、自己、友人 
特惠价99元,共26节课,15分钟/节
随到随学,无限回听~




关注我 设星标


jin点击“阅读原文”,带你走进关系心理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