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规着力突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源头优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的强度优势、首都生态涵养区的自然人文优势,围绕“1+3”的总体思路,构建
“创新生态体系”与“自然生态体系”
高度融合的整体格局。
自然生态体系——构筑亮丽生态底色
“1”
是构筑亮丽生态底色,建设山水城市典范。控规以多要素生态评价为基础,严格落实两线三区全域国土空间管控要求,通过现状建设用地减量、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等综合方式,巩固生态本底优势,构建有生机、有生活、优生境的整体环境,实现蓝绿空间比例约占规划范围的60%。
通过养山、活水、密林、富田,持续提升生态品质,营造融合城市、环抱乡村、涵养科学精神的优美环境。建立覆盖全域的森林生态廊道网络,有效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滞尘抗霾、降温降噪和提升景观品质的重要作用,实现
“森林伴科创,花园里生活”
。
创新生态体系——聚焦“科学、科学家、科学城”核心要素
“3”
是构建由
科学、科学家、科学城
三个核心要素组成的创新生态体系。
✔ 在推动“科学”原始创新发展
方面,重点围绕物质、信息与智能、空间、生命、地球系统等学科方向,构建支撑完整科学创新链条的功能布局。适应科学发展的成长性和实施动态性,规划“科学发展类用地”总计约12平方公里,
在保证规模布局前提下允许灵活调节细类用地比例,鼓励用地和建筑功能混合
,形成活力开放的科研社区。划定1.8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为中远期发展预留空间条件;划出7.6平方公里有条件建设区,引导远期重大项目优化选址。
✔ 在服务吸引“科学家”方面
,通过全方位构建国际人才社区综合功能体系,打造具有成就感、荣誉感、归属感的环境氛围,形成科学领军人才高地。结合新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怀柔科学城内构建
“城市—街区—社区—街坊”
四级城市生活服务圈,提升工作生活的融合度与便捷度。适应国际化、年轻化的科研人群特点,加强与国际公共服务资源的对接合作,推动涉外教育、医疗、商业设施建设,打造开放包容、国际化氛围浓郁的宜居环境。
✔ 在营建“科学城”方面,
综合考虑行政边界、功能分区特点及地理标志因素,将怀柔科学城划分为
科学城中心区、科学城北区、科学城南区、科学城东区和科学田园5个空间单元,并细分为23个街
区,实施分级分类的规划统筹管控。
科学城中心区
面积约28平方公里,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尖端科学创新要素与国际化高品质城市服务功能高度复合的城市活力中心区。
科学城北区
面积约5.7平方公里,是与雁栖湖国际会都融合发展的关键区域,北部打造矿山生态修复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标杆工程,南部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打造智力资源集中的怀北科教小镇。
科学城南区
面积约21.6平方公里,是与怀柔老城区、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融合发展的枢纽区域,是创新型产业示范区、城市综合服务承载区和高品质国际化社区。
科学城东区
面积约12.8平方公里,是怀密联动、融合发展的关键区域,以顶尖科研机构及大学为带动,紧密结合轨道微中心建设,打造创新链条完整、高端要素集聚、生活服务完善、文化魅力突出的创新提升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