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WiFi万能钥匙
关注wifi万能钥匙,第一时间收取钥钥的信息,抢先知晓最强功能,还有活动领奖品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海外独角兽  ·  扛住 DeepSeek 黑天鹅,AGIX ... ·  9 小时前  
腾讯  ·  初八,开工大吉!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WiFi万能钥匙

沉寂30多年,他破译了两千年前的蜀锦密码,成为中国最后的蜀锦大师

WiFi万能钥匙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17-05-25 21:39

正文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

来自微信公众号: 匠心之城

微信公众号ID: jxzc681



决敌之资,

唯仰锦尔。


贺斌


传承至今,

80岁以下,

精通全套手工蜀锦织造技艺的大师,

只剩下他一位了。



织机的纤线有 11520 根,

经线和纬线有 9600 根,

每根丝线的粗细度是 1毫米

发现断线的反应时间只有 1秒



每织一厘米,

就要投梭 120次—140次

最熟练的织工,

一天织锦也不过 10厘米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优雅的指势,

穿梭丝线之间,

光阴一梭就是35载。



贺斌,

出生于蜀锦之乡——成都,

由于父亲是一位老织工,

他从小就耳睹目染,

深谙技多不压身之理。



1982年,

他进入成都蜀锦厂,

正式当了一名学徒。



进厂后的一切,

却在贺斌意料之外。

他并没有和其他同事一起,

站在崭新的机器旁学习织锦,

而是被师傅带去了车间的角落。



阴暗的角落里,

停放着一架落了灰的 花楼木质织机。

面对眼前这个老古董,

贺斌怎么也没想到:

以后的三十多年,

他们都将彼此相伴。



作为一个19岁的小伙子,

那时的贺斌心里,

没有 欢呼雀跃的激动,

反而是一种不解。



师傅看出了他的心思,

嘴上却没有说什么。

只是让贺斌跟着两位师傅,

花半年时间组装出一架

高5米,长6米,宽1.5米的

花楼木质织机。



最终完成的那一刻,

贺斌转身整衣,

恭恭敬敬地对着师傅

鞠躬道谢。


因为他知道,

自己已经完全 蜀锦织造技艺

征服了。



如果 说这次的“闭门造车”,

让贺斌 与蜀锦结下了缘分。

那真正让贺斌情定一生的,

就是那次赴美交流会。



1985年,

美国波士顿。

面对众多现场观众,

贺斌演示了全套蜀锦织造工艺。



表演结束后,

一位老太太找到他,

十分认真地让贺斌转一圈,

因为她怀疑他带有电脑。



在外国人看来,

只有机器才能完成的事。

贺斌却十分认真地回答:

蜀锦都是纯手工织造的。

顿时全场哗然。



这次国外交流,

让贺斌打心眼里感到自豪,

回国后的他下定决心:

一定要把中国蜀锦传下去!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蜀锦学习之路更为坎坷。



传统蜀锦包含十大工艺,

最难学、费时最长的,

就是织造技艺了。



学习操作传织机织锦,

就要先要苦练三年基本功。

熟练掌握织造口诀,

则又要三年,

一来一往便是六年。



下定决心勤奋钻研后,

贺斌花了大量时间,

希望贯通全套技艺。

但织造技术没有任何文字资料。



工坊时期的蜀锦织造分工精细,

老织工们大多只知其中部分工艺,

因此没有详细文字保存整理。

技艺的传承全靠师父带徒弟,

面对面地口传心授。



于是贺斌挨个走访,

当面向老师傅请教,

记录他们的经验。



那些笔记,

后来就成为 他复原手工织锦工艺,

最重要的资料。



1982年至今,

贺斌先后整理、恢复、研仿出

明清年间流传的“坐龙锦”,

元、明时期 “灯笼锦”、“百子图”,

宋代时期的“红地八答晕锦”,

唐代时期“对马纹锦”、

“蝶纹锦”、“联珠狩猎纹锦”,

现代的三星堆金面罩锦、

川剧脸谱锦、凤穿牡丹锦等纹样。



代表作《成都印象》

来源于古蜀文化三星堆、

传统蜀锦纹样及成都民俗,

并以现代的构图形式与色彩元素,

完美诠释了三者的结合。


代表作《汉龙》,

取材于汉代 飞禽走兽的云龙纹,

宏伟雄浑、刚健有力。

龙作为百虫之长,

也是华夏民族的保护神与图腾。



最值得一提的,

是贺斌耗时一年完成的作品,

《蜀竹彩韵》。



2000多年来,

蜀锦的纹样从来 只有20厘米见方,

颜色也多为5色以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