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2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85后”的日常阅读 15丨韦小猫:阅读是认识世界成本最低的方式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19-08-02 09:11

正文


韦小猫在金融业工作,平日喜读书,他认为读书才是真正的阅读。不过此类不求功名的阅读,其实和打游戏等消遣没太大区别,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途径就好。


韦小猫 ,1989年生,贵州贵阳人,金融从业者,爱好读书、旅行,现外派坦桑尼亚,还没有看过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信任书,它从没有辜负过我。


“85后”的日常阅读

15

韦小猫:阅读是认识世界成本最低的方式


三联学术通讯

你认为阅读是必须的吗?可以想象没有阅读的人生吗?怎样看待父母辈信奉的“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人生格言?


韦小猫

阅读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阅读是指通过“识文断字”的方式来接受信息,人类至今,也是得益于文字传递信息这种方式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尽管我们普通人常常被人工智能以及各种算法科技绕晕了头,但在当下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文字符号作为人类信息交换的主要方式,是不会被取代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或者阅读能力)是必须的。狭义上的阅读,或说这个提问语境下的阅读,我想是指平时的读书,并且不是功利的考试型和学习型的阅读。它是否必须,答案因人而异。 我更宁愿说认为阅读必须的人,这是把阅读当作了一种爱好,和喜欢打麻将、玩游戏一样作为兴趣消遣并没有形式意义上的区别。认为阅读并非必须的人,也自有他的道理, 那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生活中你的确会发现有些不读书的人,他们的智慧并不比读书人逊色。其实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看你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或者擅长什么样的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阅读,也信任阅读,阅读是认识这个世界成本最低的方式。一本经典好书,饱含了作者的心血,也传承了无数阅读者的智慧解读,阅读的世界是丰富的,它也丰富了阅读者的世界。若是没有阅读,那我拥有的仅是方圆十里、柴米油盐的生活世界。如果生而如此,那我也认了,这也没什么不好,因为你要承认这个世界上许多人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当然这样的现象在逐渐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辈信奉的“知识改变命运”有它的合理之处,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考试制度,这是大多数人阶层上升的主要通道。我自己是一个通过读书走出小地方的人,我知道这句话对于我和跟我一样经历的读书人的分量。但作为一个“过来人”,尤其是站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背景下,我会去质疑这句话,因为“命运”的选择标准并非唯一。


三联学术通讯

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民性的人文阅读与知识性阅读相比,你认为新世纪以来呈现出怎样的阅读状况与问题,未来的趋势又会怎样?


韦小猫

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时代,阅读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面向,它必然反映各自时代的特征。八九十年代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社会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个时代的“普通读者”大多数都是50、60年代出生,接受过基础教育,但后来因为时代原因“上山下乡”而中断学习,阅读的益处在他们心里是埋下了种子的。突然进入八十年代,经济改革,社会开放,“读书无禁区”,这颗种子得到了阳光雨露,还有什么能阻挡得住它的生长呢?八十年代全民的人文阅读和知识性阅读风潮盛行,如果看作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我猜想原因是否一定程度上和当年文娱活动较少有关。


进入新世纪,市场经济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阅读领域也不能幸免。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和自由经济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但市场是逐利的,在市场化背景之下的价值选择会呈现功利化的趋势。从书店里那些以“成功可以复制”、“三十天搞定”、“二十岁做总裁”为标题的畅销书,你就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急功近利。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这至少说明社会大众的阅读兴趣正在逐渐被挖掘,尽管这种阅读很大程度上是浅表化的。喝腻了鸡汤,我们总希望能有点原汁原味的东西,这是读者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未来太远了,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不知道它又将被什么样的力量裹挟而去。


三联学术通讯

阅读时间如何分配给不同类型的读物?专业与经典阅读、知识性和趣味性阅读、微信浏览、网络文学、 漫画绘本、 电影电视等均可。


韦小猫

在我的观念里,阅读书籍才是正式的阅读,其他阅读都是消遣。因此一旦有可以支配的阅读时间和条件,我会优先选择阅读书籍。专业与经典阅读并不对立,因为有些经典作品其实是很专业的 ,比如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每页注释几乎占了篇幅的一半,但依然不影响它作为经典的地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我很少看,微信浏览通常是作为打发时间,网络文学和漫画绘本我几乎不看,电影电视偶尔看些热门或经典的。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三联学术通讯

你经历过哪些盛行一时的阅读风潮?其中透露着怎样的时代信息?


韦小猫

我们中学的时候盛行的青春文学算吗?那时候回家作业都不想写,读完那些忧伤的文字感觉心都要碎了,语文作文也模仿那个腔调。可能因为那是最多愁善感的年岁吧,现在想起来很傻。但现在的自己也少了许多对事物的敏感度,其实我觉得那个年龄是最适合开发写作才能的阶段,可惜自己错过了。近些年好像没有什么阅读风潮了吧,不像上个年代大家追金庸古龙,流行王小波、王朔这些作家。那个年代流行作家感觉就和流行歌手一样,一出新书大家争相阅读,书摊上各种盗版书都是他们的,这种阵势如今是没有了。现在不同了,大家的选择面多了,对影视剧或综艺节目的喜爱胜过了阅读。


三联学术通讯

请推荐一到两部个人受益匪浅的书与今年读到的最满意的新书(品类不限)。


韦小猫

回想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们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这就像喝过的水吃过的饭都变成了你的血和肉,但不能说哪杯水哪顿饭对你效用最大。不过这可能也与阅读习惯有关,我是喜欢阅读没读过的书,很少重读已经读过的书。但有的人常年都在重读一本或几本书,这种阅读习惯下阅读者与书的亲密度会更高,必然从具体的某本书里会获益不少。


好像今年读的书都不算什么新书,最近刚读完许知远的新书《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5月出版的,但谈不上满意,希望下半年能读到令我惊艳的新书。我自己买的新书倒是不少,经常在豆瓣关注每周的新书榜,买书如山倒,但很多根本来不及读,去库存压力太大了。最近刚搬家,无奈地望着那一箱箱纸书,我心底就只有四个字:爱恨交加。


许知远《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三联学术通讯

介绍一下影响自己购书的选择因素。除了个人需求与兴趣之外,畅销书榜、各种推荐或者朋友同学之间的口碑分享,对你的阅读影响大吗?可否举例说明?


韦小猫

购书的原因一是看兴趣,二是看价格。我和许多读者一样,有囤书的毛病,经常把平时遇到的好书加入购物车,一旦网上打折促销,毫不犹豫就买了。此外, 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去每个城市都尽量抽时间去当地有特色的书店逛逛,然后买一两本和当地有关的书带回来。 好几年前去西藏,在拉萨的书店买了一本藏文书,我知道自己一个字都看不懂,但它成了我与这个城市记忆连接的物品。就像有人旅行喜欢买纪念品一样,书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纪念品。


畅销书榜对我影响不大,一般书店排名前十的畅销书里,自己感兴趣的最多不超过两本。 书籍推荐对我有些影响,但必须是靠谱的推荐,好像有一个“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的新书推荐还不错,经常有些新书资讯。 但这些对于我都是外在信息而已,阅读毕竟是很私人的事,当你总依赖别人给你推荐书的时候,说明你还不会读书,进一步说是你读的还不够多。 我相信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书与书之间也是如此,有一次蒋方舟在访谈里说过:你要读的下一本书,其实已经隐藏在你现在在读的书里。 “开卷有益”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只要你开始阅读,那些由文字搭建的想象世界会徐徐向你打开,信息和知识会如潮水般向你涌来,总有某样东西会感触到你,然后你就会去寻找下一本与之相关的书。即使你花时间读完了一本书,感觉它就是垃圾,那阅读这件事至少让你知道了这样的书或这样的作者以后是不可信的,这对你也是一种收获。人生需要成长,阅读也是一样。你要相信阅读,它是不会辜负你的。


三联学术通讯

如果你比较关注三联书店,你认为这家出版社近些年有什么变化?希望哪些方面有所改进?


韦小猫

我还是比较关注三联出版社的,甚至对它有深度的信任感,在人文社科出版方面选它一般不会差。但我发觉这几年随着阅读群体的扩大和阅读层次的提升,出版业的竞争也是如火如荼,许多后起的出版机构也“产出”了大量好作品。相比之下,读者反而感觉三联这几年能拿得出手的精品不多了。一本好书的面世,编辑和出版推广也是至关重要,希望三联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