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珍稀奇文化
珍稀奇,传承华夏文化,弘扬品味生活!分享艺术品收藏、博览、拍卖和交易的相关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珍稀奇文化

汉代的铜灯

珍稀奇文化  · 公众号  ·  · 2019-11-08 19: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 “珍稀奇文化”关注我们

从一个古希腊传说讲起。说是美丽的女教士希洛与少年利安德尔相爱,然而二人被赫里斯海峡相隔;为了与爱人幽会,希洛每晚在楼上挂起一盏明灯,为利安德尔导向,使他能够安全游过赫里斯海峡。不幸的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希洛的明灯被狂风吹灭,黑暗中利安德尔失去了方向,最终被海浪吞没,永远沉寂于海底。其实,与利安德尔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无法离开“灯”的指引,当夜幕降临之时,华灯初上,整个城市渐渐变成了灯的海洋,人们畅游于其中而不会迷失方向;在内心惶惑之时,心中的那盏希望之灯会引导我们走出黑暗,拨云见日。


因此,“灯”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之物。


在中国古代,“灯”伴随着那时的人们度过了无数个漫漫长夜,而彼时之“灯”还未名之为灯,而被叫作“镫”“登”。《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其实上古先民们所用的灯,就是那些有着长柄小盏的陶豆。可以说最早的灯就是从豆形器演变而来。而真正意义上的照明灯具直到战国时期才得以出现,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改变逐渐出现了质的飞跃。战国末期的《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之句,这是关于中国古代照明器具最早的文献记载。


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多以人物或鸟兽为造型,工艺精湛,美轮美奂。例如,197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战国坐人漆绘铜灯,通高48.9厘米,由坐人、灯柄和灯盘三部分通过分铸铆接而成。


战国坐人漆绘铜灯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坐人表情沉静肃穆,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两臂平伸,手握“丫”形灯柄,上托圆环形灯盘;其表面原有漆绘,现只留下少量痕迹。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战国立人铜擎灯,通高24.8厘米。铜人宽额直鼻,神情凝重,身着右衽深衣,腰扎宽带,直立于圆形底座之上,右手擎曲柄灯杆,左手托飞鸟。


战国立人铜擎灯 湖北枣阳九连墩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件楚地出土的立人铜灯,人物比例适宜,发式佩戴和衣着是先秦楚人的真实风貌。其铸工精湛,如实反映了楚国青铜铸造技术的先进。


最为珍贵的是1976年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通高66.4厘米。


战国银首人俑灯 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人俑立于方座之上,银质人首,短须高鼻,身着直裾深衣,其两臂张开,右手握一蟠螭,螭口衔错银灯柱,上绕以浮雕螭龙,另有一只攀援之猴回首相视;柱顶为灯盘,内插三根烛钎。其左手握一螭尾,螭翘首承托一灯盘,其下另有错银蟠螭连接兼为底座的最大灯盘;整座灯呈三盏九钎,高低错落,点燃后火光绚丽满室生辉。


另外,还有1977年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连盏灯”,通高82.9厘米。


战国十五连枝灯 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主灯柱似茂盛的树干,从下至上共分出十五干枝,各枝顶有一灯盘。其灯柱分大小八节,榫口各不相同,安装起来快捷而稳固;其上端有一螭龙盘绕,灯枝上共有五猴嬉戏,另有二鸟似在鸣叫呼应;树下有二裸身立人,一手托食物,一手向上抛食戏猴;灯座由三虎承托,虎口衔环,座上镂雕夔龙纹。从整体上看,鸟、猴、人、虎造型活泼,情态各异,与灯树动静对比,使整座灯妙趣横生,富有浓厚的山林情趣。


到了汉代,除了继续流行连枝灯外,又出现了仿青铜器形制的卮灯,这种灯分为有檠和无檠两种。“檠”指的是托灯盘的立柱,一般来说,富贵人家用长檠灯,普通人家多用短檠灯。其灯盘是以移轴为支撑,可掀起翻在另一半器物之上,故称之为轱辘灯,俗称“盒子灯”。有的器形为长椭圆形,有的为耳杯形、豆卮形,有的为仿生动物形等。


汉代长椭圆形无檠式盒子灯


此时的青铜灯具呈现出一种井喷式的繁华,设计上美不胜收,造型上百花齐放,工艺上匠心独运,展现出了一个大时代的韵律与情怀。笔者曾上手过一件长檠式盒子灯。


汉代长檠式盒子灯


其闭合时呈类椭圆形之铜盒状,盒盖儿的中部一分为二,两部分之间靠铰链连接支檠,盖子的其中一部分可以通过连杆转动向上180度翻开,而这部分则可作为灯盘使用;盘中有烛钎可搭灯捻儿,亦可以插蜡烛,在盒子灯的腹腔内可以盛放作为燃料的动物油脂。


就仿生动物形铜灯来说,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西汉羊尊铜灯堪称经典。


西汉羊尊铜灯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


此灯通高18.6厘米,作卧羊形。羊昂首短尾,双角卷曲、躯体浑圆;其背部和身躯分铸,提拉臀上的小钮,可将灯盘上翻置于羊头之上;灯盘略呈椭圆形,后端有小流口;羊腹中空,可储存灯油,当灯置而不用时,可将灯盘内剩余灯油由小流嘴注入羊腹后再顺势翻回原位。在古人眼里,羊具有吉祥之意,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羊之外,尚有多种瑞兽珍禽成为灯具的造型。


2010年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的鎏金鹿铜灯,通高45厘米。


西汉鎏金鹿形铜灯 江苏盱眙大云山西汉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其通体鎏金,自上而下由灯盘、支架、鹿座三部分组成。鹿昂首,口中衔支架,上承盘。灯盘为环状凹槽,内置三枚锥状烛钎。支架为灵芝造型,上有柿蒂纹花瓣和花苞。鹿呈后蹲状昂首向上,鹿角单独铸造可拆卸,鹿尾贴地更是增加了整个灯的稳定性。该灯造型优美,铸造精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为汉代灯具中的罕见精品。


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朱雀铜灯,通高30厘米。


西汉朱雀铜灯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


朱雀昂首翘尾,嘴衔灯盘,栖于盘龙造型灯座之上,龙首为上扬状;而朱雀展翅若飞,喙衔环形凹槽状灯盘,盘内分为三格,每格各有一烛钎。朱雀、盘龙、灯盘是分别铸成后再铸接为一体。传说朱雀源出于凤凰,为四神之一,能给人世带来祥瑞。制灯工匠在朱雀的双翅和尾部阴刻以纤细的羽毛纹饰,使之造型更为优美生动,而整个灯体又显得厚重平稳。


釭灯是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最为先进的发明创造,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的地位。《释名·释车》:“釭,空也;其中空也。”古人把中空的管状物谓之“釭”,所以带有中空导烟管的灯就叫作“釭灯”。


例如,著名的彩绘鸿雁衔鱼铜灯,通高52.6厘米,1985年山西朔县出土。


西汉彩绘鸿雁衔鱼铜灯 山西朔县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其造型为一鸿雁回首伫立,喙中衔着一条短圆的胖鱼,形象惟妙惟肖,故称之为雁鱼灯。该灯由四部分铸合而成,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体腔均中空相通。圆形灯盘内有两道直壁圈沿,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的照度。灯火点燃时,烟炱(tái)可通过鱼腹经雁颈导烟管溶入雁体水中,起到清洁室内空气的作用。从外观上看,雁鱼灯局部施以彩绘,雁冠涂红彩,雁、鱼部分则施翠绿,并在雁、鱼及灯罩屏板上用墨线勾勒出翎羽、鳞片和夔龙纹。此铜灯虽历经两千多年,但出土时这些色彩仍然艳丽异常。1980年江苏邗江甘泉东汉墓出土的错银铜牛灯,造型为一驮灯座的立牛,通高46.2厘米。


东汉错银铜牛灯 江苏邗江甘泉东汉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整个灯体由灯座、灯盘、灯罩、烟管五部分组合而成,各部分均可拆卸,以便移动和清洗。灯座圆亭状,灯盘上带有可转动把手,两片弧形镂空屏板构成灯罩,镂空菱格状孔可散热和透光。其最上端为覆碗形灯罩,连接的导烟管下通牛首,牛腹中空储水以纳导入的烟炱。此牛体形硕壮,形象生动,通体纹饰错银,并杂以龙、凤、虎、鹿、鹰等瑞兽珍禽图案,从而愈发烘托出整个灯具的富丽华美。


说到汉代王室贵胄使用的釭灯,不能不提及举世闻名的“长信宫灯”,其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5公斤,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出土。


西汉长信宫灯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


其造型殊为瑰丽,铸成之后通体鎏金,非常华贵。整座灯为一跪坐执灯宫女,其身着右衽曲裙深衣,面容姣好,鼻正嘴小,梳髻后覆巾帼。左手环握灯座底部的圆形手柄,右臂则高高抬起,下垂的长袖如同喇叭一样扣在灯盘的上方,作挡风状,形成了灯的顶部导烟管。而在灯顶与灯盘之间,有两片弧形屏板内嵌于灯盘的圆槽之中,起到灯罩的作用;灯盘处有一方銎把柄,可以滑动开合,从而能够随意调节灯光的投射角度以及光亮的强弱。灯盘中心有一锥形灯钎,可插蜡烛;其内体中空,各部均可拆卸。因灯火燃烧时产生的烟气则由导烟管进入灯具的中空内部,从而避免灯火燃烟熏黑室内及污染空气。


由于“长信宫灯”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装而成,从而便于搬运挪动以及内部沉积烟炱的清洁。总而言之,其设计之精巧绝伦,可谓空前绝后。由于汉代青铜器的整体风格以简素为主,此时青铜器已经不是高置于庙堂之上祭祀天地与祖先的重器,而是更加亲和地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之中。相比较王室贵胄和官宦人家使用的灯具来说,士族与平民日常所用灯具要简约得多。当时,有一种简素风格的铜灯在汉代非常流行,这就是行灯。汉代的行灯可分为无檠和有檠两式,无檠灯形式简单,往往只是一盏灯盘,而有檠灯可说是豆形灯的发展和变相,其后“檠”也就成为了灯的代称。


例如,简约明朗,朴实大方的“明光宫”三足铜行灯,通高9.3厘米,1982年出土于江苏徐州东洞山西汉楚王墓地。


西汉“明光宫”三足铜行灯 江苏徐州东洞山楚王墓出土


器形为浅盘、平底、三足、无檠。灯盘一侧有叶片形把柄,可供夜行时手持,把柄背面刻有“赵姬家”三字铭文,灯盘中只有一根尖锥状烛钎。


再如,笔者曾在某藏家处见到一件十分精美的汉代圆盘形长檠式行灯,其品相上乘,锈色可人。


汉代圆盘形长檠式行灯


整体工艺精湛,尺寸较大,圆形底座的直径达20厘米以上,灯盘的直径亦在13厘米左右。灯盘与柄杆之间呈榫卯结构连接,榫卯之上各有一小圆孔,两个小圆孔可以相互重叠,插钎儿可穿过其中,起到连接加固的作用,设计殊为巧妙。此外,灯盘与柄杆之间亦可分离,因而此灯可以自由拆卸成三部分,极为适合野外行军时携带,而安歇时亦可作为座灯使用,故而有人称之为“将军灯”。但是,将军灯可能并非专指将军所用,只不过特别适合在军旅生活中使用罢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 谢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