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RT一点
从杭州出发,艺术在等你(ART一点是国内最资深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平台之一,在京沪杭等核心都市拥有广泛关注度,创建于2013年,粉丝100000+,领先分享国内外重磅艺术信息,独享杭州艺术地图菜单、浙博杭博掌上艺术馆、中国美院南山书屋八折优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CA  ·  元宵夜的月华 ·  昨天  
康石石  ·  香港科技大学的交互专业毕业就能当leader ·  2 天前  
康石石  ·  我的保研成绩:211背景拿了10张985保研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RT一点

千载难逢!教科书级别的古代墨竹大展,故宫、上博、辽博等藏元明清名迹集结浙博

ART一点  · 公众号  · 艺术  · 2018-10-27 10:49

正文




©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优质艺术活动信息,欢迎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浙江省博物馆

纪念文同诞生一千周年

千载清风

古代墨竹名 迹展

图片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成语“ 胸有成竹 ”的主人公是谁?


或许正因为太深入人心,很多人不一定答得上来。


“胸有成竹”出自北宋文豪 苏东坡 名作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说的是画家 文同 画竹的故事。文同,即文与可。


今年是 文同诞生一千周年 。为了纪念这位画竹高人,去年起, 浙江省博物馆 一直在筹备一场大展,关键词便是——


宋 文同 墨竹圖軸

絹本墨筆

縱131.6 厘米 橫105.4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中国人的墨竹史上, 北宋的文同和苏轼 最有分量。他们 开文人写意墨竹之先河 ,让写竹成为一件寄托高洁性情的雅事。后世画家凡写墨竹,无不受其影响。


10月27日至11月25日 ,浙博将在西湖文化广场 武林馆区 举办 “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 ,聚 文同之后元明清三代墨竹名迹38件(组)于一堂 ,展品来自 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 等多家重要文博机构, 件件皆是墨竹史上的代表之作


中国美术学院 张捷教授 把这个专题展,形容为 “千载难逢”——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墨竹名迹,太难得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 许洪流 表示,展览期间,展厅将不排除采取 限流 措施。


先来看一个布展和展览现场的视频,感受一下



中华竹韵,传颂神往的名家名迹

——————————————


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先生 曾以七年心血写就 《中华竹韵》 ,全篇只有一个主角—— ,围绕它的则是数千年浩荡的历史与说不完的名人佳作。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我们对竹的喜欢, 在那些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中,也在那些最最日常的细节里


很多人也许记得,小时候执笔画画,第一次蘸墨,最先绘下的便是水墨的竹叶、兰叶。薄薄宣纸上,文化中最悠远深长的意韵,以最简淡的黑白二色,最信手拈来的形式,承传至今。


从这一点上而言, “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无疑是一个“教科书”级的大展


那些 千百年来被绘声绘色地传颂、神往的名家们,携他们的名迹专程而来,此刻便在杭州,静待开展


文同、苏轼、李衎、赵孟頫、赵雍、顾安、柯九思、倪瓒、王绂、夏昶、陈芹、姚绶、文征明、陈淳、朱端、徐渭、王臣、詹景凤、孙克弘、朱鹭、冯起震、归昌世、归庄、孙杕、陈洪绶、诸升、朱耷、恽寿平、石涛、金农、郑燮、李方膺、方元鹿、罗聘、赵之琛 …… 你要做的,那便是 暂时放下网上下载的高清图片,撇开案头的画法指南 ,珍惜这短暂的 一个月 ,去展厅亲近那些隽永的真迹。


这其中有大量墨竹史上的名迹。宋苏轼(传)、文同(传)等 《六君子图卷》 ,元李衎 《双钩竹图轴》 ,元赵孟頫 《兰石图轴》 ,元柯九思 《清閟阁墨竹图轴》 ,元倪瓒 《琪树秋风图轴》 ,明王绂 《乔柯竹石图轴》 ,明夏昶 《戛玉秋声图轴》 ,明文征明 《墨竹图卷》 ,明陈淳 《兰竹石图轴》 ,明徐渭 《竹石图轴》 ,清朱耷 《芭蕉竹石图轴》 ,清恽寿平 《山水花卉册》 ,清石涛 《诗画合璧卷》 ,清金农 《墨竹图轴》 ,清郑燮 《仿文同竹石图轴》 等等。


宋拓《西樓蘇帖》選頁

與可畫竹贊

天津博物館 藏



元 李衎 雙鉤竹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蘭石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元 柯九思 清閟閣墨竹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元 倪瓚 琪樹秋風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明 夏昶 戛玉秋聲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向左滑动观看


明 文徵明 墨竹圖卷

天津博物館藏


明 陳淳 蘭竹石圖軸

廣東省博物館藏



明 徐渭 竹石圖軸

廣東省博物館藏



清 朱耷 芭蕉竹石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惲壽平 山水花卉八開冊(選頁)

天津博物館藏



清 石濤叢竹蘭石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展品目录



(来自浙江省博物馆官方微信)



中华竹韵,传颂神往的名家名迹

——————————————


墨竹,还是从文同说起。


文同,字与可。作为 文人墨竹的先行者 ,他将“墨竹”比作“墨君”,更以竹为其室命名。


可惜的是, 文同的墨竹作品,早在元代便已鲜见,且真伪难辨 。历经近千年,今天 公认为他传世墨竹真迹 的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墨竹图》 (本次展出复制品)


宋 文同 墨竹圖軸

絹本墨筆

縱131.6 厘米 橫105.4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文同在墨竹史上的影响力,和苏轼的赞颂推动关系很大。


文同与苏轼是挚友。曾有学者谈及: “苏轼的墨竹得益于文同,但文同的墨竹亦离不开苏轼的褒扬。” 苏轼在推广文同墨竹的同时,更是传播了自己的思想。






此次展出的 天津博物馆藏宋拓《西楼苏帖》 中,留存了颇多与文同有关的记述——宋人 汪应辰 搜集苏轼书法集成该帖,其宋刻宋拓,与原迹相差无几,全 三十卷 ,目前仅见 六册。


所幸的是,包含文同、苏轼二人关于墨竹认识与体会的 《与可画竹赞》、《净因院文与可墨竹枯木记》、《文与可字说》、《祭文与可文二首此前一首》 等文皆有留存。


这些是如今研究二人 “竹论” 极为珍贵的资料,其中可见苏轼对文同其人其竹最为中肯的评价。在苏轼看来,文同其人,除了画竹的传神,可贵之处更在于其 品性德行 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與可畫竹贊




凈因院文與可畫墨竹枯木記




文與可字說






祭文與可文二首此前壹首


宋拓《西樓蘇帖》選頁

天津博物館 藏


展览中还能看到传为这对挚友唯一一件 “合作” 作品—— 《六君子图》 卷。


👈向左滑动观看

宋 蘇轼 (傳) 、文同(傳)六君子圖卷

(蘇)縱23.4厘米 橫50.9厘米  紙本水墨

(文)縱22.8厘米 橫55 厘米   絹本水墨

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馆藏 这卷《六君子图》作者跨越 北宋至清代,包含六位画家手迹 。有 为文同所画的 倒垂竹 一截,署款“与可”,也有传为苏轼所作 《枯木竹石图》 ,怪石坡地上,伸展一枝古木,枝干虬曲,树叶脱尽,坡石上杂生细小丛竹。


整卷由 吴昌硕篆书题跋 翁方纲并序 ,见证了文、苏风骨的历代传承。



他们,也是画竹高手

——————————


苏轼、文同之后,画竹能手辈出,他们 师法文同,却又不乏各自面貌


金代王庭筠,元代李衎、高克恭、赵孟頫、吴镇、顾安、柯九思、倪瓒、王蒙等,明初王绂、夏昶 ,他们写竹,备竹子之法度神采,又饱含君子之气度品格,直承文苏之正脉。


比如,在元代画史中绕不开的 赵孟頫 。其时,赵孟頫提倡 “书画同源” ,着力在画竹中表现书法的 笔意之美


说起来有缘,文同、苏轼曾赴任的湖州,恰是赵孟頫的家乡。


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兰石图》 ,便是其 “以书入画” 的实例。 这种书法入画的趣味,也成为墨竹题材乃至文人画作品创作过程中的 普遍原则 ,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 趙孟頫 蘭石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轴》 ,同样是墨竹绘画中 “以写入画” 的典型。作为赵孟頫的 “忘年交” ,柯九思对自己画竹的描述是: “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可见其墨竹着力表现了书法的笔意之美。


《清閟阁墨竹图轴》是柯九思四十九岁时所作。有意思的是,这里的 “清閟阁” 正是 倪瓒 的居所——此时清閟阁刚刚建成,或许正是柯九思初次造访清閟阁后所绘的。



元 柯九思 清閟閣墨竹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赵孟頫、柯九思之外,高克恭、李衎、吴镇、倪瓒、顾安、王蒙……都是个中高手。他们画竹之精妙,学竹之风骨,挥毫绘遍世间竹之时,也探索了一生,如 吴镇 曾有言: “梅花道人学竹半生” ,他们留下的大量关于墨竹的图谱,也为后世所传习,续文苏之风骨。


👈向左滑动观看

元 趙雍 題張渥竹西草堂圖卷首

遼寧省博物館藏


元 顧安 墨竹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尤其 李衎 ,在墨竹画史上留下了大量作品。他笔下的竹子面目多样:有几竿玉立的纤竹,也有与高梧怪石相配而立的。从尺幅来看,既有盈盈数尺的,也有镇堂巨幅。


本次展出的 故宫博物院《双钩竹图轴》 设色双钩 的画法。


李衎 画竹在当世便闻名,他在 《竹谱详录》 中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学画竹的过程——最开始,李衎 “见人画竹,旋觉不类,辄叹而去” ,后来学金代画竹名手 王庭筠 之子王澹游 ,得知其溯源文同。十年后,李衎从友人处得到 一件 文同真迹 ,从此一心师法文同,成为其 最高 师承目标。


元 李衎 雙鉤竹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倪瓒 画竹的名声更是为其山水所掩,他笔下的墨竹古淡天真、画法疏简,此次展出 上海博物馆藏倪瓒《琪树秋风图》 ,画的便是他最爱的太湖一带山水——琪树两棵,修竹若干,依石而生。


元 倪瓚 琪樹秋風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到了 明代 ,有一对非常出名的 墨竹师徒 —— 王绂 ,被视作是明代墨竹的 “第一人” 夏昶 ,是王绂徒弟,同样是一代画竹大师。


在故宫博物院藏 《乔柯竹石图轴》 中,王绂以墨笔画出三株纤竹,竿梢笔挺,枝叶飘摇,有潇洒出尘之致。


明 王紱 喬柯竹石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再将目光转至 上海博物馆藏 夏昶《戛玉秋声图轴》 ,太湖石旁几枝临风翻动的竹,飒飒萧然,竟让观者觉得好像听到了玉石相击般悦耳的声音。难怪,彼时人人争相求购夏昶画的竹—— “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


明 夏昶 戛玉秋聲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局部)


随着墨竹画法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画竹之人涌现: 陈芹、姚绶、文徵明、朱端、陈洪绶、恽寿平 ……这是文苏一脉最正统的传承者:而 明代陈淳、徐渭 清代朱耷、石涛、金农、郑燮 这样的纵逸之笔,则为文人写意墨竹注入了新鲜血液, “墨君” 也因此承载了更多的意象和更高的情志。


明 陳芹 竹石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明 姚綬 僧院清風圖軸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 陳淳 蘭竹石圖軸

廣東省博物館藏


明 朱端 竹石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明 王臣 雙鉤竹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向左滑动观看

明 詹景鳳 竹譜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


明 孫克弘 臨顧定之竹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明 朱鷺 竹石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明 馮起震 風竹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明 歸昌世 墨竹立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向左滑动观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