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到北京时,正值北平艺专面临分崩离析之境。林风眠首先挽留欲请辞的教师班子,又特邀齐白石、法国画家克罗多(Claudot)来校讲学,希望博采众长。1927年5月11日,由林风眠发起并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这是中国有史 以来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一次的艺术大展。然而民众缺乏热情使得大会最终西化艺术流产。
三喜图
艺术大会的失败使林风眠醒悟到必须首先使广大民众了解接受艺术,才能求的艺术的真正发展。1928年,蔡元培创办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林风眠出任校长兼教授。林风眠又组织策划成立了“艺术运动社”,创办了相关的杂志《亚波罗》和《雅典娜》。然而不久后,“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两种观点的争论显示出林风眠的“平民艺术”与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的矛盾。“西湖一八艺社”的分裂是林风眠西化艺术运动又一次失败的标志。
仕女弹阮图 1950年代末或1960年代初作
1937年,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杭州国立艺术院向西南转移,并与北平艺专合并,身心俱疲的林风眠被解职离开,从此渐渐退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主流。此后他回归画家本位,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独立意识的绘画,并转向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在艺术审美观上淡化了中国画讲究的近三千年的中国传统国画的笔墨观念,试图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观念来切入“现代中国画”,其结果是必然性的西化艺术运动的失败者,脱离了“国画民族化”而无人喝彩。
裸女 设色纸本 67×66cm
林风眠和徐悲鸿都认为中国艺术必须改革,必须从西方借取一些东西,来改变中国的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改变中国人的民心。这是他们那代人的伟大之处。但是他们给出的药方不同。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式微,就是因为和生活、现实疏远,所以他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他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内涵充实中国艺术。徐悲鸿的做法是很有远见的,认清了“美术潮流”,取得了很大的改良中国画的作用,尤其到了1949年后,他和社会主张的革命现实主义一道,形成了当时中国社会主流,一再受到当局政府高度重视。
青衣
而林风眠也认为,要引进西方优秀的东西改变中国,但他不认为应简单引进西方写实主义,而应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西方自由创作的主张,这些在很多岁月中都受到误解,被视为洪水猛兽。1949年后, 因被视为新派画不合艺术审美,不受到重视, 他凄然被解职而无奈离开学校。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讨论林风眠的时候尤其要关注林风眠这一系列的主张,真正重新去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对我们的民族艺术振兴有新的一种认识。
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药方不同,在特定时代有不同的人生命运,不应去抱怨,而应在我们这个时代去重新认识它。
伎乐 50年代 纸本设色 67cm×67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从本质上说,林风眠是一位纯真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既缺乏活动家所需要的对变化着的环境有灵活的应变力,也没有要主持画坛、令群英拜服的领袖欲。他对于艺术教育是充满热情的,但既然在这块地盘上已难以发挥热力,他就毅然且安然地专心于创作。而且,融合东西方艺术,是他早在巴黎求学时期就已确定的奋斗方向,能寂寞耕耘也正中下怀。
蓝衣仕女 1980年代初期 彩墨纸本 香港三槐堂收藏
捉放曹
霸王别姬
戏剧人物
栖鸟
梳妆少女
读书图
裸女
戏剧人物
他的青年时代虽然感受着社会变革大潮的涌动,也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思虑,但根本的着眼点和核心只是复兴中国的艺术。当他在倡导艺术运动、推行美育的过程中碰到政治这块巨大魔方的压迫和捉弄失败后,他献身于艺术的意志更单纯专一了。而他对艺术的观念,向来不特看重题材,而看重情绪和审美自身 在这点上,康德美学的影响(直接和间接通过蔡元培的美学思想)是明显的。他努力追求能够超越具体的社会功利和有着普遍性与永恒性的审美价值,因此包括他早期的油画创作,也不是为宣传和配合某种社会政治任务而作的。
资料收集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