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风窗
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太格有物  ·  新品快讯|Birkenstock推出穆勒鞋新 ... ·  2 天前  
太格有物  ·  品牌故事|UNITED ... ·  昨天  
勤于奋  ·  月入98美刀的网站 ·  2 天前  
勤于奋  ·  月入98美刀的网站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风窗

为了这一刻,我等了四十年

南风窗  · 公众号  ·  · 2025-02-12 20:49

正文



过年的心情,每一年似乎都在变化。


长大后,许多过程都变得匆匆忙忙,年味像是变小变旧的衣服,被塞到了衣柜的最深处。


不过,对每个人而言,心底总有一个记忆,会将我们拉进属于我们的年味中。


而另一面,过年也意味着和父母的又一轮博弈,意味着需要直面家庭压力和情感绑架。在团聚之外,过年记忆或许也包含着这一份沉重的忧虑。


1月,「后窗」邀请大家分享关于「新年记忆」的故事,今天这篇征集,是9位读者投稿的「我的过年记忆」。


这段记忆,或许来自家人、或许来自朋友、也或许来自某件物品、场景.....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年”吧——



#01


那年女儿两岁,第一次从贵州黔东南凯里回福建过年,哥哥高一,期末放假,从厦门回到福州,我们一起去三坊七巷感受过年的气氛,人头攒动喧闹不已,我的内心百感交集。


那一刻的幸福,我的父母没有给予过给我,所以我要把加倍弥补自己心中的缺憾,给平日聚少离多的两兄妹更多的关爱。为了这一刻,我等了四十年。

—— @JACK CHI



#02


2020年结婚后,每年我和妻子都会在小年前后清扫房屋、粘窗花、贴春联……一切收拾停当后,我俩会领上年幼的儿子,拎着大包小包,奔赴在回家和父母团聚遥远的路上。每次临行前,我都会用手机拍一次门口的春联,或者这也算是一种小小的记录年味方式吧!

—— @想减肥的老郑



#03


越长大好像越不想回家了,不是不想爸妈,而是自己的空间突然涌入了其他声音变得很不适应,然后开始焦虑,对我来说这就是过年。幸福和焦虑并存,对家人的爱和恐惧交织,很忐忑。

—— @ 小丧



#04


我是绍兴人。鲁迅笔下的祝福(土话叫拜菩萨)真实存在,是我关于过年最深的记忆。如果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家庭,老一辈还要全程指导,比如蜡烛台是否可以冲门,锡箔纸元宝什么时候烧,三茶六酒怎么放,不同的菩萨祭祀的规格和时辰都不一样。


农历腊月初开始差不多到正月十五都有各种祭祀,农村城里都一样。小时候觉得有趣,因为每次拜拜都可以各种许愿,小到考试成绩,大到中彩票,感觉菩萨无所不能。


现在大了,又在外地读书工作成了家,绍兴的祭祀就成了年底父母微信上发来的一段段视频和嘱咐:快点,把车牌号码发来,明天请车头菩萨!老妈很着急的语音轰炸,微信一头的我却莫名一阵鼻酸。每每看到网上调侃要将拜菩萨作为绍兴非遗文化,都会默默点个赞,嗯,毕竟是刻在我们水乡人骨子里的年味啊!

—— @矩子



#05


在记忆中,最响亮的莫过于噼里啪啦的鞭炮。在感情里,最温暖的莫过于热热闹闹的团聚。在童年间,最快乐的莫过于酣畅淋漓的玩耍。穿新衣,着新鞋,放鞭炮,蛇年到。就让这欢腾的人间烟火气,辞旧岁,贺新年。

—— @猫爷



#06


过年的记忆:出生在农村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快过年的时候,妈妈为家里准备这些年货的景象。


我爷爷奶奶走得早,家里没老人帮忙。特别是磨豆腐、磨汤圆的时候,需要人帮忙,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就得一起来做。要推磨,磨豆浆,用摇架过滤豆浆,烧豆浆,加入石膏点豆花,最后是压豆腐成形。全程要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参与感很强,所以印象最深。


长大后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生活在喧嚣的城市里,却没了那时候的年味。

—— @蒋英



#07


古都洛阳王城公园灯展。

—— @Wjg163



#08


今年大年初二下午,在父母老家附近的山上,滑雪圈从半山腰厚厚的“雪田”上载着父子俩疾驰而下,冲扬而起的白雪溅了一脸,给我俩冰爽地“洗”了把脸。本以为四岁的儿子橡果会怕冷哭闹,不想他却开心地“嘎嘎”大笑。少时自己山中玩雪的快乐在那个瞬间传递给了橡果。

—— @橡果爸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