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凯迪网
凯迪社区唯一官方订阅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发布  ·  早安四川丨一起翻开“城”长日记 ·  21 小时前  
中国市场监管报  ·  一图读懂 | ... ·  2 天前  
中国市场监管报  ·  一图读懂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凯迪网

中国女排vs媒体舆论vs国民心态

凯迪网  · 公众号  ·  · 2019-09-30 16:54

正文


中国女排十一连胜的消息刷屏了!我们为胜利鼓掌欢呼,这是凝聚起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这是我们心中澎湃不已的情感暖流。

王者依旧,女排依旧,欢庆依旧,但时代变了,感动中国人的,不再只是那一块金牌,而是历经坎坷、百折不挠的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经历了“老一代”“白银一代”“黄金一代”和新生代几代人不断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传承与积淀形成了“女排精神”。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上,以7战7捷,荣获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是“三大球”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全国上下人心振奋,扬眉吐气。此后,中国女排在1981-1986年间连续创造了征战世界大赛“五连冠”的辉煌成绩。

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让中国人从茫然中找回自信。

中国女排姑娘们,在女排精神38年的不断传承中,一路走来。
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以荣誉为动力,以实力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以拼搏为目标,一步一步继往开来。为集体争光、无私奉献、振兴祖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努力拼搏、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永不言败、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求真务实、戒骄戒躁、心怀宽广。

中国女排也曾在低谷中徘徊过。1988年“兵败”汉城,之后的世界杯、世锦赛卫冕之路也接连失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更是下跌至第七名的历史最差战绩。后来近十年间中国女排再未能称霸亚洲。

1995年国家体委大力开展重振排球雄风计划,重新组建国家队。铁榔头临危受命,以郎平为主教练,女排开始了艰难的崛起之路。1995年泰国亚锦赛上,中国女排重夺冠军,并于同年获得世界杯赛的亚军。



再到后来,在雅典奥运,洞悉中国女排特点的陈忠和教练,大量启用新人,成功组建了中国女排“黄金一代”,并在2003年世界杯赛中夺冠。2004年,中国女排“黄金一代”在雅典奥运会上绝地反击,逆转俄罗斯女排,时隔20年奥运赛场再次奏响了雄壮的国歌,中国女排在沉寂多年后用奥运冠军的荣耀昭示了再次崛起。直到2015年,中国女排将世界杯冠军收入囊中,才打破长达10年的“冠军荒”。

这一期间,到底怎么了?有人总结主要根子在于——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之束缚、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之混乱、训练方法和技战术选择之矛盾、媒体导向之错位、竞技体育意识之缺失。

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成功问鼎。这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会冠军,也是第三次获得奥运会金牌。

对于中国女排来说,需要缓解的是背后的“盛名之累”。这种“累”,首先来自女排姑娘自身。她们要维护世界杯和奥运会双料冠军的尊严,要始终保持在超一流强队的行列,还要时刻牢记大国体育背后的政治意味,中国女排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常常在比赛中急于求成,而一旦出现不利就缺乏耐心。这种“累”还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

中国女排出征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前,许多报纸都是整版报道,而且主题就是夺冠。自从成为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后,中国女排似乎再也不能失败,似乎应该赢得所有的冠军。对于在国人心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中国女排”。世界杯、奥运会双料冠军的“盛名”之下,每一场比赛都不能输,每一项赛事都要夺冠,这种压力下,不仅队员心态失衡、发挥失常,教练也更加急功近利、谨小慎微,不敢放手使用新人。

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老队员无论大小比赛都要全力以赴地披挂上阵,渐渐身心俱疲、伤病频发;而新队员因为缺乏大赛锻炼,无论技术还是经验和老队员都有差距,需要时难以及时顶上。于是,教练愈发不敢使用新人,愈发迷信老将,为出成绩不惜让她们带伤上阵,及至伤重无法登场,宁愿死等她们痊愈,也不肯脚踏实地培养年轻队员……

中国女排难在盛名之下,舆论关注过度,压力太大,包袱沉重。女排精神是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对中国女排的报道负载了民族集体记忆和国家荣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是好事,也是一种压力和包袱,在颇具召唤性的民族话语中,将中国女排一场赛事的输赢无限放大,甚至上纲上线解读。



中国媒体关于女排的报道关键词是什么?女排精神、振兴中华、国家荣誉。可见,大众传媒通过对集体记忆和民族国家想象的建构,向国人进行了舆论引导,这种舆论导向在特定时期确实是意义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舆论也让中国女排某种程度上架到了神坛上,同时中国女排也与家国同构、大国体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捆绑在一起。这种标签化的民族志国家集体记忆就是——中国女排洗去了中国在西方世界的“东亚病夫”身份,凸显了自信自强的中国形象,从“东亚病夫”到“中华崛起”,中国女排由单一的体育竞技,背后是承载着政治任务、国家荣誉。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彼时的媒体以中国女排报道为载体,对大国体育、集体记忆与民族国家、国家荣誉进行了价值框定,传媒一直保持着政治立场与报道倾向,强调国家意义和社会意义,容易陷入符号化、标签化、单一刻板印象解构中去看待体育竞技。

体育竞技,重在参与,比赛第二友谊第一,让体育回归体育本身。运动员和运动队之间的比拼通常被认为是“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媒体在体育赛事中频繁使用的“血洗”、“保卫”、“成王败寇”、“兵来将挡”等一系列含有军事意义的词汇,广泛传播。那些带有政治隐喻的报道,使得体育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味越来越浓烈:通过比赛的胜利,获得心理层面的慰藉,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宣扬国威的目的。



体育成为政治隐喻,成为战争隐喻,体育不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员在高压力下,再也不能欢快的享受竞技体育本身的欢乐,不能欢快的玩耍了。

中国女排的“五连冠”,成为凸显民族自尊的一面旗帜,对于鼓舞士气,振奋民族精神当然是有益的一面,但是对于中国女排来说也是一种无形中的压力,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于是,国人的“女排情结”和国家集体荣誉记忆图景,成为一种包袱。由于光辉和所承载的符号化标签和包袱太重,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会形成这一一场偏执极端的想法——中国女排只能赢,不能输!哪怕输了一场比赛,就被放大无数遍,遭遇数十倍、数百倍的质疑和批评。

彼时,中国女排刚跌入低谷,媒体与国人就坐不住了,开始各种对中国女排批评,有的甚至上升至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批评中国女排的“失球”与“失败”,指责中国女排精神的丢失和遗忘。
在中国女排低迷背景下,媒体和国人,开始对中国女排精神进行了反思。长篇报告文学《强国梦》《兵败汉城》引发了国人的热议和反思,开始质疑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支配体育行为的非体育观念。

此时,也有主流媒体坚持从爱护女排的原则,客观报道中国女排姑娘的艰苦训练与生活,真实反映中国女排训练和比赛中的精神面貌,对于中国女排精神的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底下是没有常胜将军的,赛场上输赢不是最重要的,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中华民族一直传承的一句话。女排精神的标准,并不是以成功或者失败,得到或者失去。我们今天为中国女排点赞,但是我们也要反思,无论女排输和赢,我们都要一如既往的支持鼓励爱护好中国女排。



国人要有一个健康的体育竞技观赏心态,胜不骄,败不馁。体育之所以受人喜欢,正是在于没有到最后,你不知道是输了还是赢了。这也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同时我们要明白,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核就是——永不言败的拼搏奋斗精神!一场比赛赢了,我们不骄傲,一场比赛如果输了,如果你认为失败了,我们还有下一场,我们需要的就是打出士气、打出女排精神、打出中国人的精神!我们需要胜利,但是更需要——那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

1981年世界杯给了中国女排一个传奇的开始。传奇背后是中国人振兴三大球的狂热梦想,但这背后,更是一个民族,在自信心逼近低谷时的强烈反弹。女排精神,成为振奋文革后中国人民的强心针,成为激励12亿人的精神源泉。但是至此后,体育比赛的胜者成为了民族英雄,打球成了国家大事,输赢成为毁誉参半、风险系数极高的豪赌,这种认知需要得到纠偏。

国民心态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面临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来的心理、情感倾向和认识倾向等,是国民看待自身、看待他人、看待社会的态度倾向。成熟大国国民,更需要理性开放的心态。

国民需要一个健康心态来看待一场比赛的输赢,让体育的,回归体育本身。对待中国女排,我们需要回归尊重体育精神的专业主义,淡化过度的群体想象,让体育运动员在竞技中享受赛事的欢快,少一点苛责和重压,多一些鼓励和平常心。

健康的国民心态看待问题,不是零和博弈、不是功利主义的狭隘思维和非此即彼、极端对立的盲目民族主义,而是和平、合作、发展、共赢,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国民心态。

既坚决维护本国利益与尊严,也积极担当应尽的国际责任,从容自信地拥抱世界。不骄不躁、从容自信,理性开放的国民心态,才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与底气。

38年以来,中国女排曾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五连冠”的奇迹,也有着17年时间与世界冠军无缘的低谷中的徘徊,但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之中,也不论是女排队员如何的新老更替,但女排精神始终如一盏永不灭的长明灯,激励着中国女排不断走向成熟,引导着中国女排不断向新的目标冲刺,演绎着女排精神不灭、中国女排不倒、胜利最终属于女排姑娘!这种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精神,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品信息 Work information

本文来自凯迪原创作者: 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ReadMore

读懂了“扫地僧”,便读懂了“袁隆平”们

珍惜那个和你频率相同的人

刘备:没错,我是卖草鞋的,但我是皇室宗亲

大衣哥的悲剧,为什么好人如此难当

严重违背商业逻辑的外卖,从辉煌到脆崩还有多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