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硅谷洞察
硅谷第一科技媒体,专注报道全球创业公司、科技创新、行业趋势,链接中美创业者与投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顶尖色彩搭配!看完好治愈,提高设计审美 ·  3 天前  
晋城城区  ·  晋城城区,来了还想来…… ·  3 天前  
晋城城区  ·  晋城城区,来了还想来…… ·  3 天前  
川观新闻  ·  徐熙媛(大S)因急病去世,年仅48岁 ·  4 天前  
川观新闻  ·  徐熙媛(大S)因急病去世,年仅48岁 ·  4 天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赵本山,最新消息 ·  4 天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赵本山,最新消息 ·  4 天前  
警民直通车上海  ·  时隔半世纪的团圆饭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硅谷洞察

赠书福利丨我们人类与人工智能技术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硅谷洞察  · 公众号  ·  · 2020-10-28 12:06

正文


热点追踪 / 深度探讨 / 实地探访 / 商务合作



图片来自pixabay.com

撰文 | 爱德华·阿什福德·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责编 | 李珊珊


摘要:

数字技术正在和人类文明协同进化。我们依赖技术而生存,技术也依赖我们,这种合作共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技术并不是所谓的“应用科学”,和发现相比,它更多地受到创造力的驱动。任何进化过程都需要随机变异,创造力让这种突变成为可能。软件已经成为了一种类似于新生命的基因序列的东西,与人类协同进化发展。



有关科学哲学的热门书籍大都会有引人注目的标题,比如“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物质”、“什么是能量”,或者“进化如何催生出意识”等。 但如果你读一些这类的热门书籍,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关于人类社会如何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的论述。

计算机技术创造出了人工智能,并将改变未来工作的性质,我的书《柏拉图与技术呆子》,就是关于数字和计算机技术的一部作品。 这一切与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息息相关。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便是数字技术正在和人类文明协同进化。

我们依赖技术而生存,而技术也依赖我们,这种合作共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并不是所谓的“应用科学”,和发现相比,它更多地受到创造力的驱动。任何进化过程都需要随机变异,创造力让这种突变成为可能。

即便自动驾驶的汽车会出现追尾事故,会失控冲向人群,大多数汽车制造商今天仍在生产这样的汽车。

为什么?这是技术问题吗?还是经济问题?或是责任法和个人自由的文化议题?我相信后者是主要的。

技术发展和文化发展盘根错节、息息相关。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使用?

谷歌、脸书、亚马逊、苹果,以及许多初创公司和非营利组织已经通过技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联系更紧密、也更易受到伤害。

我们把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放进口袋随身携带,而非放入大脑中。令人惊讶的是,维基百科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主义的智慧,这只“百科”甚至已经具有了生物的许多特征:它会对来自环境的刺激 (通过网络传入的电信号) 作出反应;会自动运行 (至少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长期看来仍需依赖于我们) ;需要营养补给 (来自电网的电力) ;可以自我修复 (故障监控,见《柏拉图与技术呆子》) ;甚至会做梦 (通过后台索引为搜索提供便利,见《柏拉图与技术呆子》第5章)

这些工具中,人工智能不仅替代了思维,也在改变着人类思维的性质。

我们人类正在设计这些技术吗?我们是“造物者”吗?这些技术是将科学的真知灼见付诸实践的结果吗?这些创新究竟是科学的发现还是文化的制品?

我的基本主张是,数字计算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范围和程度,而新出现的体系太过复杂,无法用有逻辑、严密规整的方式加以总结。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软件。

软件会取代我们吗?

软件已经成为了一种类似于新生命的基因序列的东西,与人类协同进化发展。一如上面提到过的,维基百科。

对于那些复杂的数字和计算行为,比如在维基百科、银行系统或智能手机中的行为,我们很难辨认出哪些认知体进行了组织严密的智能操作。

这些系统是通过许多部件和抽象层的结合而发展出来的,它们自身也同样在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反复设计和修正,其间也出现了不少失败和创造性的转折。

这是典型的协同进化、随机变异和适者生存的过程。用与理查德·道金斯同样跻身于“新无神论者四骑士”之一的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的话来说,“适应度强就是生殖能力强”。软件的生殖能力源于它能为使用者提供具体的好处,如为使用者提供收入。

根据理查德·道金斯 [1] 和丹尼尔·丹尼特 [2] 的说法,人类文明是按照达尔文的方式进化的。文化的“复制因子”是“模因”,即思想和文字。但模因并不像软件那样像生物。原则上,软件能够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自主生存,这也是让人工智能如此可怕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是,如果未来出现的是一种共生关系而非单方面的毁灭,我们便都可以更好地生存。

以任何客观的标准来衡量,软件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因为它们的出现和使用,我们的金融体系变得更加高效;我们能够对食物进行生产和分配,如今的我们甚至比过去的法国国王吃得更好;通讯系统更加普及;我们有了以信息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新领域。

然而,软件会取代我们吗?我在《柏拉图与技术呆子》中指出,数字和计算的本质为软件的发展设下了局限,这些限制最终可能会使人类显得独特而灵活[3]。

令人不安的是,文化和技术的变化似乎都在加速。快速的协同进化在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快速进化依赖于生存的另一面——死亡。在我们的文化中,极速前进便是迈向死亡。而且,大多数软件在未能为其人类共生体提供足够的效用时就会死亡。

我调查了把发现置于发明之上、发明置于设计之上的文化价值体系,探讨了工程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它们协同进化的模因。我在书中指出,虽然工程师和科学家都在开发和使用模型,但他们在以不同的、互补的方式使用模型。


《柏拉图与技术呆子》,作者:爱德华·阿什福德·李

《柏拉图与技术呆子》提出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知识和技术是由柏拉图式的理想构成的,这些理想独立于人类而存在,并被人类所发现;另一种对立的观点是,知识和技术是人类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于是,标题中的“呆子”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它是主观的,甚至是古怪的,不是客观的、被挖掘出的、已经存在的事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顶尖色彩搭配!看完好治愈,提高设计审美
3 天前
晋城城区  ·  晋城城区,来了还想来……
3 天前
晋城城区  ·  晋城城区,来了还想来……
3 天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赵本山,最新消息
4 天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赵本山,最新消息
4 天前
警民直通车上海  ·  时隔半世纪的团圆饭
4 天前
笑的合不拢嘴  ·  女人多久要碰一次才正常?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