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幕味儿
迷影 历史 档案 策展:中国电影资料馆每日影讯及北京文艺片放映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幕味儿

这部剧落幕至今,仍然让人感到彻骨的冰冷

幕味儿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8-03 10: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 | 头大脑仁小


- 1 -


“最想要的当然是爱,很多很多的爱。没有的话,钱也是好的。”


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子君问一直都在拼命工作、无时无刻不敢懈怠的唐晶,最想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唐晶这样回答。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于世最基本的当然是生存。 谋生的同时,也谋爱。




男性在这一点上是占优势的,可以在谋生的同时,顺理成章地谋得爱 ——当金钱、名誉、地位一来,他的爱来得更顺畅,或者说能更好地去捍卫他的那份爱。


但是对于女性来说,两者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 经常互相矛盾、互为掣肘,所以更令人纠结。


歌曲《从前慢》里,那个“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早已被一个车马喧嚣、步履不停的时代取代了。即便有着一纸婚书的制约、一份一生一世承诺的加持,可谁还真正相信这些。


所以,多的是像唐晶这样的女人,因为对情感深深的不安全感,努力、努力、再努力,独立、独立再独立。因为当你有一天输光了感情,那一刻至少你不至于一无所有。



相比较起来,子君那样的女子反倒是极不真实的。


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带着孩子在大都市生存,让我想起另一部电视剧——《远得要命的爱情》。


片名是对的,可既然远得要命,又何必再挂在嘴上碎碎念。带着一厢情愿的执念,又编排出一个高富帅在背后苦苦守候的故事,样子真的有点可笑。



子君作为一个多年的全职太太重返职场,在职业上的逆袭,更是没电视剧里表现地那么轻松。那么多职场新人挤破脑袋地打拼,作为后浪,不被拍死在沙滩上已属万幸。你是比原先努力了,可别人一直在努力呀。


所以我们的现实题材剧,描写的不是现实,而是神话、是传奇。



- 2 -


说起 婚姻 ,还是蛮丧的,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省心的话题。


最近连我看到的一些笑话段子似乎都处处传达着对婚姻的消极态度。


比如这样一则:


我今天倒放了自己的婚礼视频,真是太感人了!我差点就哭了出来。我脱掉她的戒指,把她还给她爹,再踩着迈克尔·杰克逊的月球舞步离开教堂……


真是心有戚戚焉呀。如果可能,我也想倒放我的婚礼……都是泪……



据说90后也开始经历一波离婚潮了,时间过得真快。


而我是80初人,正值《我的前半生》里子君一样的年纪。


电视剧虽不真实,但片中子君当了多年家庭主妇,因脱离了人情社会而被老公抛弃、遭受人生凌虐的画面,还是颇有些触动人心的。


据说很多全职主妇看了都很紧张。 因为你眼前所谓的美好安宁,有时候只是一触即破的肥皂泡沫。



“全职主妇”是一个危险的身份吗?


首先,这里的全职主妇可不是电视剧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全职太太。她的生活重心也不是臆想中的商场美容院。照顾小孩,照顾其他家人,干家务活,很多杂事也照样可以让她忙到没有自己的闲暇。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家庭的夫妻很多都成了双职工,全职主妇的身份并不为人看好。中国的全职主妇,没办法做到像日本的全职主妇那样气定神闲。当然,我们也没有做到像日本全职太太那般专业的级别。



日本的主妇们把家务活处理地一板一眼,把它们当成自己的KPI,然后再写出《打造一个井井有条的家》《日本超级妈妈收纳课》这样的书籍。光看看她们给孩子做的便当,那么精美细致,不光注重食用功能,我就会很沮丧地抱怨自己实在太不称职。


当然,也有人辩护,我们之所以不称职、不够专业也是因为 现实条件的制约。 比如在PM2.5趋近于零的东京,一个日本主妇每天花简短时间打扫达到的整洁程度,一个北京主妇可能要花数倍的时间,而一个山西小县城的主妇,花的时间那更难以计数。


另外, 之所以不够称职专业,和我们多年来接受的教育有关。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中一直宣扬男女平等,并不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学习的内容上并没有差异,成绩上也没有区别对待。到了工作岗位上,也不大会因为你是女生就特别照顾你。女人面临的职业竞争是一样的。



但是一旦进入到家庭,照顾老小,处理家务的天平就很自然地倾斜到了女方。中国人结婚后,管女的叫“新娘”。也许是我的曲解, 男人把新婚妻子当成了一个新的“娘”——好悲哀的称呼。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是绝配,一个拼命找“妈”,一个很想当“妈”。


谁想当妈啊,不过是没办法。所以我十分理解如今大都市里抱定独身主义的女性越来越多, 因为结婚,根本就是一门亏本生意。



最近见到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她脸长得漂亮,身材火辣,家境也特别好。上大学时,很多男生追,还有很多男生不敢追。但美女毕竟也是要择一而嫁的。她如今有了孩子,尽管工作能力不比老公差,很有魅力和前途,但老公大男子主义,照顾孩子等事情还是落在她肩上,还要经常应付老公的疑神疑鬼。


聊起以前拼命追她的那些男生,她感叹,“唉,嫁给谁都是一样。”


- 3 -


美女朋友告诉我的是,在婚姻关系里,女人需要做到的是 独立与自洽


但女性的独立意识,在一段情感关系中,是否真的那么有效?



拿《我的前半生》来说,子君因为重返职场、努力工作得到了前夫的刮目相看,也得到了职场导师贺涵的爱情。她看上去就要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了。


但真那么简单吗?连导演自己都不信。采访时,导演沈严对我说: “并不是说在事业上占有一席之地,女性就在情感与婚姻关系中占据了至高点。” 他本身就是个直男, “过于激进的女性意识,我是反对的。我觉得女性还是需要男性的,聪明的女人,懂得利用和处理好两性关系。”


多明白啊。假如子君继续厮杀在职场之路,达到一个至高点,她就会变成另一个唐晶。 而强悍的唐晶意味着什么?对男性而言意味着失控。



《奇葩说》里面一位身家不凡的CEO女辩手曾说,她们经常组织一些事业有成的女老板们聚会,这些女强人们一见面,首先关心的不是公司业绩、合作之类的,而是有多少人把公司做到上市了还没有离婚。


所以独立意识确实有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但未必是婚姻中的一剂良方。


而所谓的自洽,感觉过度了就是夫妻关系的疏离。 你过你的,我过我的,当自洽到依靠某些器具都来得更有快感的时候,还要你干嘛。


这也让我想起前阵子看的杨德昌处女作 《海滩的一天》, 电影很戳心。这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作品,到了现在一点也不过时。


《海滩的一天》


胡茵梦和张艾嘉两个美丽的女性,都有一段伤心的爱情。胡茵梦和张艾嘉的哥哥青梅竹马,但张艾嘉哥哥迫于父权威势,娶了一位门当户对毫无感情的女人。而张艾嘉不想重复哥哥的悲剧,离家出走,与恋人在台北组建了一个小家庭。


但那个时候台湾经济起飞,商业竞争逐渐激烈,原本老实可靠的恋人,也逐渐被裹挟到声色犬马、金钱应酬的世界里,而全职太太张艾嘉也越来越感到孤独、空虚与迷失,这个小家庭变得风雨飘摇。


对于这位有反抗意识的女性来说,传统,并不可靠;而现代,也无情地抛弃了她。



最后两位女主角选择的都是自立。胡茵梦远赴异国成为了著名的华裔钢琴家,而张艾嘉也有了自己的企业。但直到最后,电影笼罩在两位女性身上的仍是 命运的悲剧与淡淡的哀伤。


女人毕竟还是情感的动物 。所有的一切,到底意难平。

- 4 -


不久前看谢飞导演编著的关于他父亲的书《谢觉哉家书》,谢觉哉是老一代革命家,被称为“延安五老”之一。


年轻时长期在外搞革命,忽视了家庭生活。等到53岁时,组织看不过去了,给他撮合了一段“老少恋”。对方小他24岁,是名彪悍的女红军战士。她后来的主要任务变成了照顾谢老。


她为谢老生下好几个孩子,把他们抚养带大。谢老呢,有时候也会管教一下孩子,比如写写“家书”。孩子们都没有从政,但都各有出息。



她没有文化,闲暇时,谢老教她认认字,学学书法,夫妻和睦,琴瑟和谐,举案齐眉。


那时候的婚姻看起来好简单,男主外、女主内,相安无事、相得益彰。


现代社会要求女人既能主内又能主外,但有时候两者是矛盾的 。比如当一个女人身为母亲,“母性”要求内敛、收起光芒,向外界宣扬“别来惹我”,我已经完成传宗接代、要保护我的孩子了;而“主外”要求张扬,像求偶一般地散发出自己的魅力,两者调和是一种考验。



但我终究不能既享受着现代社会给女性带来的便利与权力,又死死抓着农耕时代的那些美好不放。

婚姻到底是什么?它也许关乎爱情,也许最现实不过的是相依为命,在压力重重的社会里,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座披荆斩棘的小堡垒。


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也不想过度地强调独立。因为这倾向于这样的结论: 没有什么无私的爱,没有什么一个人值得你全然地付出。 在男女关系中,谁都必须留一手。



我当然知道情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但种善因,才有可能得善果。 发这么一通牢骚,或许只想说明,每一个希望明天会更好的人都身处矛盾纠结,但仍在非常努力地活着。


努力地让自己不站在原地,希望自己的幸福不掉队。


- 相关阅读 -

在《我的前半生》里,我只看到社会对女性的贬低与伤害

《我的前半生》温情落幕,带你认识真正的幕后英雄


一条专栏 | 和葛格聊一聊最近的新片儿,聊聊他的人生哲学,大概是目前忙碌的生活里最惬意的期待了。希望每个月都可和葛格坐下来聊上两个小时,像老友一样。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 求贤

购票 | 8月9日全明星阵容《风声》仅售10元,阅读原文进入购票页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