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为彰显皇恩,手段多样。
时而大赦天下,宽宥四方;
时而摆下盛宴,宴请百姓。
这些宴席上,佳肴琳琅满目,品类极为丰富,许多老百姓一生或许仅有这一次品尝的机会,故而显得无比珍贵。
清代有一场赫赫有名的宴席 —— 千叟宴。从名字便能知晓,这是一场汇聚众多老人的盛宴。在举办期间,皇帝会邀请天下 3000 余名老人奔赴京城,一同尽享这场豪华宴席,这些老人也因此有幸一睹皇帝龙颜。
按常理,能被选中参加皇帝举办的如此盛大宴席,那是几辈子修来的天大荣幸。可诡异的是,千叟宴结束后,这些老人回到家中,竟如同被诅咒一般,相继离世。这千叟宴的邀约,仿佛瞬间变成了一道催命符,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催命宴席:荣耀背后的致命危机
千叟宴最早源于康熙时期。当时康熙皇帝 60 周岁大庆,为庆贺寿辰,他宴请了全天下赶来为自己祝寿的老人。不过,千叟宴真正盛行,是在乾隆时期,作为清宫极为盛大的宫宴之一,乾隆一朝共举办过 4 次。
据记载,康熙首次举办千叟宴时,打破身份与地位的界限,只要是 65 岁以上的老人,均可前来赴宴。自这次千叟宴举办后,各地尊老爱幼之风盛行,从这点来看,千叟宴的初衷无疑是美好的,它对增进邻里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康熙帝在世时举办的那场盛大宴席,在幼年弘历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乾隆即位后,由于对祖父康熙极为崇拜,便也想效仿其举办一场轰轰烈烈的千叟宴,以此彰显自己的功绩与威望。
在这场奢华的宴席上,场面热闹非凡,觥筹交错间,既有身兼数职、位高权重的官员,也有从京师之外长途跋涉赶来的普通老人。其中,90 岁以上的老人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的特别恩典。
当时,坐在上座的是一位传奇百岁老人,据说其年龄已达 141 岁,名叫郭钟岳。他备受乾隆欣赏,乾隆甚至专门为他作对联相赠。在这场盛宴中,所有酒水免费供应,尽显皇家的大气与奢华。
普通老百姓哪曾见过这般大场面,这些老人自然是敞开肚皮,胡吃海喝。而且,参加宴席来回的车马费都由国家报销。酒局间,醉倒的老人数不胜数,宴会结束后,他们被妥善送回各自的故乡。
然而,谁也没想到,乾隆精心筹备的这场千叟宴,竟成了老人们的催命符。这些老人回到故乡后,竟纷纷离奇去世,就连那位 141 岁的 “老神仙” 郭钟岳也未能幸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复杂宫宴:严苛规矩下的艰难赴宴
千叟宴可绝非老人们在村口随意摆的宴席那般简单。由皇帝举办的宴席,规矩自然多得数不清。若是平日里经常上朝的老官员,或许还能勉强应付其中的繁文缛节。但这些从民间选拔来的老百姓,根本不懂宫廷礼节,自然不能让他们贸然冲撞皇帝。
于是,这些被选中的老人都会提前半个月被接入京城。这一路车马劳顿,即便是身强体壮的成年人,都难以迅速适应,更何况是年迈体弱的老人呢?而且,留给他们学习礼仪的时间仅有半个月,时间紧迫,根本不容许有丝毫休息。
皇家的繁文缛节复杂到超乎想象,要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只能通过成千上万次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要求。比如,向皇帝行礼的姿势、下跪的动作,都有着严格的讲究,绝非随随便便跪下,喊一句 “吾皇万岁万万岁” 就了事。这些老人被要求下跪动作必须整齐划一,各项礼仪都不能有丝毫差错。一个成年人在半个月内掌握这些宫廷规矩都困难重重,更别说那些手脚不便的老人了。
好不容易学完规矩,千叟宴终于开场。可皇帝并不会第一时间到场,而这些老人们却必须全部早早到场,等待皇帝大驾光临。千叟宴通常在正月举办,正月正值寒冬,寒风刺骨,这些老人却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苦苦等待皇帝到来。
等到乾隆皇帝终于现身,这千叟宴依旧还未开始。此时,老人们得用之前拼命学习的礼仪,向乾隆皇帝叩拜。这一套繁琐流程走下来,桌上的饭菜早就凉透了,这时皇帝才宣布开席。
皇恩浩荡?实则暗藏危机
乾隆帝为彰显自己浩荡的皇恩,在这场千叟宴上,御厨们可谓绞尽脑汁,下足了功夫。宴席上的菜品大多按照满汉全席的标准制作,菜品极为油腻,山珍海味更是应有尽有。
乾隆皇帝自幼吃惯了这些珍馐美馔,对这些菜肴或许并无太多特别感受。但这些普通老百姓可就大不一样了,他们平日里粗茶淡饭,吃的不过是清粥小菜,如此油腻的食物,往往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尝上一次。
当然,这些老人大多没有营养学概念,他们只知道这是一生仅有一次的盛大宴席,便都毫无顾忌地敞开肚皮,疯狂吃喝。哪怕这些菜肴基本上都已被冻成冷盘,油腻、冰冷再加上寒风侵袭,身体很容易就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