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现后,很多自媒体发布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有大V认为,这次事件是一种疫情之下的集体心理创伤。
这是对集体心理创伤极大的误解。
这次疫情确实给大家内心造成了很大阴霾,这可能会使得人内心积累压力。
为消除压力和维持安全感。
正面一点的人可能会选择培养技能,锻炼身体。
中性一点的,可能会选择更多依赖于组织和国家。
负面一点的可能会过度游戏和消费,甚至暴饮暴食。
这跟随机杀人挂不上勾,更何况受伤最严重的武汉,也依然秩序井然。
除非是越战那种让人拼命释放攻击欲的战争,疫情这种大型危机事件,哪怕网友在网上骂骂咧咧,也顶多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
这就是人惹的祸,和病毒没关系。
其次,很多自媒体都认为应该立法重罚,这样就能减少同类事件发生。
其实嘛,“立法严惩”对阻止杨某某这类的人,可能是无效,甚至会激励。
“立法严惩”的目的是为了让某些潜在犯罪者,因为恐惧犯罪的后果,从而放弃犯罪。
但杨某这类的人,之所以犯罪,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
他本身就想毁灭自我。
虽然不能仅仅因为他的一句“我不是弱者,我要报复这个社会”,就把他定义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但是,类似这样怀有报复社会动机的人。惩罚对他都是无用的,甚至恐惧这种情绪在他身上都是失效的,反而有一种被惩罚所带来的扭曲快感。
说句实话,避免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最好的方法,只有:
从小就避免他成为这样的人。
基于以上认知,对于此案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
杨某某是怎么样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案情分析中提到一个细节:
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和室友、老师、宿管的关系都比较紧张,学习生活都不愉快。
如果他还能读书和考大学,说明社会功能应该是正常的。
但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很紧张,就只能说明一点。
他的自我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再结合他的那句“我不是弱者”,这就涉及到一个名词“自我接纳”。
他内心是渴望被身边人认可的,为了改变“弱者”这个标签,却做出了一件让天下人都唾骂的事情。
类似的恶性事件里,总有很多人对凶手予以同情。
甚至还有人编造出凶手被各种虐待的故事,把凶手塑造成一个反抗命运的英雄。
很明显,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违反基本事实的。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或者社会,肯定在某一方面出了问题。
才会让这么多人,把自己代入到凶手的角色里。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以及校园暴力的泛滥。
当然,这次事件里我不知道凶手有没有类似事件。
但即便有,也不该成为被原谅的借口。
毕竟很多人也在童年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他们也没有选择伤害别人。
这就牵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在用一生舔舐童年的伤口,却不能像理想状态那样,一生都在怀念童年时的美好。
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必须改变一个观念,那就是:
做一个弱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软弱、懒惰、颓废、无能。
在我做咨询时,当我提出这个观念,家长多半暴跳如雷:
周老师,你没有孩子你不理解。现在的升学压力大,各种......因素,都逼着孩子必须成长。难道你忍心告诉孩子,他可以这么一辈子就这么颓废,心安理得当个废物?
实话说,即便我有了孩子,遇到了同类情况。
我还是会坚持我的观点:
因为当一个人接受自己是个弱者时,才真正是改变的开始。
从我自身经历来看,我曾经是个网瘾少年,几个月蹲在网吧里。
虽然我感谢我的学习委员,感谢我的硕导,是他们用特别的方法拯救我。
但是我清晰地明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