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剑圣喵大师
愿得我心如明月,独映寒夜迷途人。这里有一个你未知的心理学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上随州  ·  应对“节后综合征”,指南来啦 ·  昨天  
壹心理  ·  揭秘:1个不用辞职也能干的小众副业 ·  2 天前  
壹心理  ·  MBTI有那么多人相信,真的靠谱吗? | ... ·  3 天前  
佰赞咨询  ·  2025多看自己! ·  4 天前  
佰赞咨询  ·  2025多看自己!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剑圣喵大师

19岁男孩杀死2岁女童案:做弱者,更需要勇气!

剑圣喵大师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0-03-21 21:19

正文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添加星标,

即可快速查看 剑圣喵大师  更新哦




文:剑圣喵大师


>>> 01 <<<

疫情期间,贵州发生了一起惨案。

3月15日下午4时,贵州有位19岁的男大学生,拎着菜刀砍死了同小区一个两岁小女孩。


据警方通报,嫌疑人杨某某就读于广东一所高校,有病休学在家。

案发当天,杨某某情绪波动较大,他爸爸和他沟通后,得知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和室友、老师、宿管的关系都比较紧张,学习生活都不愉快。


就在其父和杨某打完电话后,杨某某突然情绪失控,从厨房拿起菜刀冲出家门,将正在小区内玩耍的2岁小女孩杀害。

据遇害小女孩家属说,手提菜刀的杨某某,冲到楼下后,从小女孩妈妈的身后绕过去,以极快的速度把孩子摁到旁边的小汽车上,以杀人不眨眼的疯狂,对准孩子的头部猛砍5刀,刀刀致命。


从作案到结束,不过短短数秒。


甚至在旁边照顾女儿的妈妈,还没有反应过来,孩子已倒在血泊里。

疯狂的凶手在行凶后,还高呼:“我不是弱者,我要报复社会。”

而小女孩的妈妈,还是刚从防疫一线回家的医护人员。

有时真的很伤心,这位妈妈的善良为什么没有换来善报?



>>> 02 <<<

新闻出现后,很多自媒体发布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有大V认为,这次事件是一种疫情之下的集体心理创伤。

这是对集体心理创伤极大的误解。

这次疫情确实给大家内心造成了很大阴霾,这可能会使得人内心积累压力。

为消除压力和维持安全感。


正面一点的人可能会选择培养技能,锻炼身体。

中性一点的,可能会选择更多依赖于组织和国家。

负面一点的可能会过度游戏和消费,甚至暴饮暴食。


这跟随机杀人挂不上勾,更何况受伤最严重的武汉,也依然秩序井然。

除非是越战那种让人拼命释放攻击欲的战争,疫情这种大型危机事件,哪怕网友在网上骂骂咧咧,也顶多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

这就是人惹的祸,和病毒没关系。

其次,很多自媒体都认为应该立法重罚,这样就能减少同类事件发生。

其实嘛,“立法严惩”对阻止杨某某这类的人,可能是无效,甚至会激励。

“立法严惩”的目的是为了让某些潜在犯罪者,因为恐惧犯罪的后果,从而放弃犯罪。

但杨某这类的人,之所以犯罪,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

他本身就想毁灭自我。

虽然不能仅仅因为他的一句“我不是弱者,我要报复这个社会”,就把他定义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但是,类似这样怀有报复社会动机的人。惩罚对他都是无用的,甚至恐惧这种情绪在他身上都是失效的,反而有一种被惩罚所带来的扭曲快感。

说句实话,避免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最好的方法,只有:

从小就避免他成为这样的人。


基于以上认知,对于此案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

杨某某是怎么样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案情分析中提到一个细节:

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和室友、老师、宿管的关系都比较紧张,学习生活都不愉快。

如果他还能读书和考大学,说明社会功能应该是正常的。

但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很紧张,就只能说明一点。


他的自我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再结合他的那句“我不是弱者”,这就涉及到一个名词“自我接纳”。

他内心是渴望被身边人认可的,为了改变“弱者”这个标签,却做出了一件让天下人都唾骂的事情。

类似的恶性事件里,总有很多人对凶手予以同情。

甚至还有人编造出凶手被各种虐待的故事,把凶手塑造成一个反抗命运的英雄。

很明显,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违反基本事实的。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或者社会,肯定在某一方面出了问题。

才会让这么多人,把自己代入到凶手的角色里。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以及校园暴力的泛滥。

当然,这次事件里我不知道凶手有没有类似事件。

但即便有,也不该成为被原谅的借口。

毕竟很多人也在童年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他们也没有选择伤害别人。

这就牵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在用一生舔舐童年的伤口,却不能像理想状态那样,一生都在怀念童年时的美好。




>>> 03 <<<

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必须改变一个观念,那就是:

做一个弱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软弱、懒惰、颓废、无能。

在我做咨询时,当我提出这个观念,家长多半暴跳如雷:

周老师,你没有孩子你不理解。现在的升学压力大,各种......因素,都逼着孩子必须成长。难道你忍心告诉孩子,他可以这么一辈子就这么颓废,心安理得当个废物?

实话说,即便我有了孩子,遇到了同类情况。

我还是会坚持我的观点:

因为当一个人接受自己是个弱者时,才真正是改变的开始。

从我自身经历来看,我曾经是个网瘾少年,几个月蹲在网吧里。

虽然我感谢我的学习委员,感谢我的硕导,是他们用特别的方法拯救我。

但是我清晰地明白一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云上随州  ·  应对“节后综合征”,指南来啦
昨天
佰赞咨询  ·  2025多看自己!
4 天前
佰赞咨询  ·  2025多看自己!
4 天前
力美科技  ·  致敬9.10教师节,致敬广告前辈
8 年前
马哥Linux运维  ·  昨晚公开课,中奖名单,请注意查看
8 年前
哎咆科技  ·  iPhone这些功能藏得够深!
8 年前
军事机密  ·  惊 艳 新 照 片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