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吃吃吃就知道吃!
任何与吃有关的碎碎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吃吃吃就知道吃!

我和学校食堂们不得不说的故事

吃吃吃就知道吃!  · 知乎专栏  ·  · 2014-02-16 19: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天整理电脑文件时意外翻出来的一篇旧文,写于初中毕业那年暑假,自我感觉写得还可以,便贴上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虽然其中有些刻意穿凿的地方,但毕竟当时还年轻嘛,大家也就别要求太高,权当看个乐吧~】



———————————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这话可实在是真理,不然为什么我记忆中那些长久不忘的事情,总是与食物有着脱不开的联系呢?


在我的印象中,外婆家是煤炉上小火慢熬的鸡汤与街上炸臭干子的香气的混合体;香港回归那天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兔肉的日子;如果提到我老爸,就不得不想到他那咸得要命的红烧肉和开玩笑说他的手艺「传男不传女」时的一脸得意。而我从小到大成长的点点滴滴,也正是由这杂陈的百味一点点串联起来的。



抛去我人生中最初懵懂的两年,从进入幼儿园起,我就开始在食堂吃饭,从此结下了我与学校食堂的不解之缘。记得我们幼儿园的伙食很是单调:中午是胡萝卜馅饺子,晚上是猪肉大葱馅包子就小米粥。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直到现在我依然对带馅的食物没有一点兴趣,可见人的童年对他的一生都会有意义非凡的影响。


一转眼间,我便步入了小学。再去我妈办公室时熟悉的叔叔阿姨们总爱说:「啊!双双变样儿了啊!」每次听到这话,我总是默默地想:「那是自然,起码身上的猪肉大葱馅包子味儿不见了。」



记得第一天上小学,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将老师盛给我的饭吃得一干二净,。不过在接下来的数天里,我的饭量却每况愈下。这倒不是我的口味变刁了,实在是因为学校的菜样太过单调——青椒炒土豆片和紫菜汤是每天必有的,另外一个菜在清炒豆芽和芹菜之间来回变化,这时的我,才感觉到幼儿园的饭菜简直是太美味了,真是后悔从前没有好好珍惜。后来,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打完饭以后就没有人吃,只是等着老师说倒饭时再将几乎没动过的饭菜倒掉。现在想起来,正因为学校的伙食,我一年级时似乎瘦了不少,倒真应该好好感谢那些食堂的师傅们呢!


不过当时大家显然还没有什么减肥的概念,所以家长们的投诉信像雪片一样飞来。我妈妈也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写了一篇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的信。不知是不是它的功劳,学校的伙食果然有所改善。记得有一次,学校破天荒给我们做了炸鸡腿,我们一个班的同学一人手里拿一个鸡腿在操场上快乐地奔跑,仿佛要与全世界人分享我们的喜悦。其实当时KFC和麦当劳在北京已经相当盛行了,也只有在学校的食堂里吃到炸鸡腿时,才能体验到那份喜悦吧。


每个周五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那一天的午饭是包子或肉龙和萝卜丸子汤(老师说的,我没看见过丸子)。记得当时每个人至少要先拿两个包子,然后在集体到食堂要,一般每个人都要吃到3~4个,个别能吃的还能吃下十几个(我们班就曾有人创下了16个的记录)。


但是有一次周五,我因为有事中午要回家不能在学校吃饭,结果哭得泣不成声。班长见状,体贴地给我装了两个包子和半盒萝卜汤。我像捧着宝贝一样将它捧回家,却发现同家里的饭菜相比,它们是那样的寒酸,仿佛是幼儿园大班的人赫然立于国家篮球队里。我方才明白所谓美食的定义都是有参照物的。所以那天我把学校的包子扔掉了,但以后的每个周五我还是和同学们一起争抢刚出锅的包子,一如从前,不亦乐乎。


小学食堂的饭菜伴我走过六个寒暑,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如今每每想起,脑海里还会浮现出同学们看到饭菜时或失望或惊喜的神情,老师在看到烧糊的菜时安慰我们这样的菜能助消化时的话语。


随着物价的提高,我们的伙食费也随之水涨船高,进入中学后,已经涨至6元一顿。不过饭菜的质量也比小学有了质的飞跃,一荤两素的菜式让我不必每天都像哈姆雷特那样对自己说:“有肉吃,还是没肉吃,这是问题所在。”菜的种类也不少,基本上一个星期不会重样,这已经令我十分满足了。



然而好景不长,从初二开始,为我们盛饭的师傅们仿佛集体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具体表现为盛菜时手臂剧烈抖动,尤其是盛带肉的菜时,必是先将勺子以45度角倾斜(以避免盛上的菜量超过半勺),然后在从锅到餐盘的短暂距离里竭尽所能,尽量将里面的肉抖回锅里。如此这般,每次进入我们盘内的肉绝不会超过3块,甚至可能会没有。所以我为学校做的牛肉炖土豆起了个别名叫做“牛香土豆”,灵感来自于我从没在鱼香茄子里发现过鱼的踪影。此名一经推出立即被广泛认同,故流传至今。


如果说这种行为尚能以肉价暴涨来解释的话,那盛米饭的师傅的行为就有些令人愤慨了。我一直疑心她那只盛饭的碗上涂了胶水,不然为何每次扣在我们盘中的米饭永远只有小半碗。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这位师傅居然还精通心理学:她每次盛饭时一定是将米饭沿餐盘扣成长长的一绺,所以给人以量很多的视觉感受,实际上最多不过手掌大的一团,让我不禁感叹现如今的社会里真是卧虎藏龙。


此外,就连素菜的种类也急速锐减,土豆白菜和豆腐成了绝对的主角,配合当季最最便宜的蔬菜,便构成了我们的午饭。猜测午饭内容的难度大大降低,冬天时只需猜测土豆与白菜的组合方式,即使是在夏天,也只需问问姥姥近来的菜价便能猜得八九不离十。好在此时的我们已懂得以减肥为名安慰自己,这才使学校没被家长的投诉信埋住。


进入初三,学习压力猛然加大,为了迎接体育加试,我们接受了严酷的魔鬼训练。每日跑二三十圈再加上蛙跳矮人走之类的练习让我们实在有些吃不消,经常是上午肚子就唱起了空城计。此时学校那越来越难以下咽和份量已接近于猫食的午餐一下子成为了众矢之的,虽说我们已经达到了看到学校的饭就差不多已经吃饱的境界,可这种“饱腹感”却很少能够持续一下午。所以,智慧的我们想到了许多应对方法——

首先,自然是从家里带零食的方式;经过反复比对,饼干以其经济实惠又管饱的特点成为了我们的首选。于是乎,每日下午的课间,教室里都会弥漫着一股饼干的香味。慢慢地,这种行为变得越来越成规模,于是便出现了几个同学组合起来,一人带一天分给几个人吃的情况,这使得每个人都能尝到不同种类的饼干。几个月下来,我成了名副其实的饼干专家。什么太平的苏打饼干比达能的脆,康师傅的咸酥夹心比3+2好吃,巧克力味的奥利奥不如奶油味的香等等,诸如此类的评论,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上许久。


不过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病,例如饼干被一些饿狼一般的男生抢去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套方案应运而生。我们学校外面便有一个小卖部,距离我们操场的护栏只有不到3米的距离。有了这样便利的条件,许多同学便成了忠实的“汉堡一族”。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为了禁止这类行为,在操场四周装了3米高的铁丝网,于是,每天中午,便能看见门外的一个人将食物从铁丝网上扔出一道漂亮的弧线,里面的同学纵身跃起,精准地将“猎物”接住的情景。久而久之,这两道弧线成了我们学校标志性的一景。



拜学校的伙食每况愈下所赐,我们同学都练就了看到盘里的蟑螂时能够面无表情视如无物的忍功,接住小卖部食品时敏捷的身手,和老师们打游击时斗智斗勇的谋略,可谓是获益匪浅。



对于学校的伙食,我是爱之深,所以恨之切。如今又要离开初中,前往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我对初中的食堂一如既往地依恋与不舍,但对未来又充满了期待。如果高中有幸能品尝到学校的伙食,我还会以一颗充满热爱的心去品味这青春岁月里的点滴滋味。





p.s:题图中的乃是小学食堂镇堂之宝——「肉龙」是也~~~

貌似好久都没见过了,贴完这篇文章之后甚是想吃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