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都说文人相轻,意思是文艺青年骨子里都挺傲气的,瞧不上别的文艺青年的作品。不过这也不一定,有些赫赫有名的作家,在遇到另外的作家时,也会化身迷弟和迷妹,恨不能把对方的作品安利到全世界。
一起来看看作家眼中的超级爱豆都是谁?
《了不起的盖茨比》、《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漫长的告别》是我人生(身为读书人和作家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小说。倘若只让我从中挑选一本,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
——村上春树
▼
村上真的超爱菲茨杰拉德。他甚至认为“如果没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相遇,我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写。”
他为了表达对这本书的喜欢,甚至在自己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里,专门安利了这本书。记得《挪威的森林》的第三章,主角渡君谈及自己的阅读史:“十八岁以后《了不起的盖茨比》始终是绝好的作品 ‘兴之所至,我便惯性地从书架中抽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
村上还在日语翻译版的导读中描绘了他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情缘:“记得是在三十五岁左右吧,我夸下海口说,到了六十岁要开始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于是我下定决心,以此为目标,进行着各种练习。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就像将这本书小心的搁在神龛上,时不时看上几眼,以此度过我的人生。”
▼
当然,作为一个很爱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写作体验的作者,村上春树除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分享了不少很棒的书单,给大家参考。
《漫长的告别》是雷蒙德·钱德勒最重要的一本小说,它是钱德勒风格的集大成者。曾获在世界推理小说界享有极高声誉的爱伦坡奖。2006年,这本书在日本再版,这本书村上喜欢到为它专门写了2万字的推荐序。
毋庸置疑,《漫长的告别》是部完美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如果允许我用夸张的表述,那几乎达到了梦幻的境界。”
——村上春树
▼
此外,对村上春树影响较大的作家,还包括两位赫赫有名的大师:卡夫卡和海明威
卡夫卡是我一生最钟爱的作家之一。我15岁时第一次接触卡夫卡的作品《城堡》,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典巨作,带给我极大的触动,卡夫卡在书中描绘的世界既真实又虚幻,将我的心灵和灵魂同时割裂成两部分。——村上春树
海明威是对我的写作技巧影响最大的人。他的短篇小说最大的优点就是让你觉得少了什么,这也正是其神秘优美之所在。——村上春树
人生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商业竞争常常是盲目的,我们不妨有胆量闲一闲。”
——阿城
▼
莫言说他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
陈丹青说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王朔说他是北京这地方这几十年养成的人精。
止庵说他算是第一个让自己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唐诺称他为我们这个世代的“稀有财”。
朱天文说他,“惊涛拍案,他达到的高度至今还高悬在那里。他从生命现场得来的第一手经验,独特到仿佛禅师棒喝人的观察角度,任何时候对我来说都是启发的,非常之刺激脑啡。”
这位被众多作家追捧的神秘人,
就是阿城。
▼
30年几前惊鸿出世一般,发表了《棋王》《树王》《孩子王》等系列作品,震惊了中国文坛,但到90年代后,他又忽然消失干别的去了,久久不发表新作。30几年来人们处处寻找他的踪迹,却总也找不到他。
直到侯孝贤拍了一部电影《刺客聂隐娘》,编剧之一居然就是阿城。但侯孝贤说他的精彩自己拍不出来。
▼
那这些年,阿城干嘛去了呢?
王安忆说,“阿城是一个有清谈风格的人。现在作家里面其实很少有清谈风格的,生活很功用,但是他是有清谈风格的,他就觉得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在一起吃吃东西,海阔天空地聊天。法国人也有清谈风格。”
一语道破阿城的生活态度,他不曾远离创作,只不过去更痛快的活。
▼
如果说张爱玲最重要的作品,很多人会说是《倾城之恋》或者《半生缘》,但对她自己来说,也许是《红楼梦魇》。
据说,张爱玲五岁即开始读《红楼梦》,至老不辍。晚年,竟拿出十年的时间,广泛阅读《红楼梦》的各种版本,以及相关论著,终成《红楼梦魇》一书。这也是张爱玲一生惟一的一本学术论著。
因为喜欢《红楼梦》,她:“甚至为了不能与曹雪芹生在同一时代——因此不能一睹他的风采或一听他的高论——而发出过‘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慨。”
▼
其次,张爱玲喜欢读的书就是《海上花列传》和张恨水的作品了。她说“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高如《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看了我不敢写。低如杰克(黄天石)、徐訏,看了使人反感。”
我被多个骨灰级文艺青年问过:“你这么爱周作人,我捏着鼻子看了两个半本,到底哪点好啊?”我也实在是不知道如何简单回答,就像我实在无法和只热爱乾隆工的人讲明白高古玉器和宋元瓷器的好处。
——冯唐
▼
冯唐在周作人去世50周年的忌日写过一篇文章,专门纪念周作人。
在文章里,冯唐是这么说的:
“您写的那些花花草草、杯杯盏盏,倒是从一个侧面构成了中国真实的二十世纪上半截,至少是一个有知识、有见识、有趣味的人提示的一个明确的角度。我一直怀疑所有新闻和历史著作的真实性,因为它们和权力离得太近、受写作者的主观影响太大。我更愿意相信文学的真实,它毕竟是一个心灵竭尽心力的对于世界的描述,多看几个、几十个、几百个,这个世界就逐渐丰富和真实了。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有《金瓶梅》《肉蒲团》,清有《红楼梦》,民国幸亏有您的杂文、老舍的小说和《围城》,解放初和文革幸亏有王小波、阿城的小说和《洗澡》,否则真不太容易知道那时候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