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浮士德
白日放歌须纵酒,诗书作伴好还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昨天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昨天  
涵江时讯  ·  又出现了! 涵江各小区注意! ·  5 天前  
涵江时讯  ·  又出现了! 涵江各小区注意!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浮士德

《永远在路上》与反腐困局

浮士德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2-03 22:16

正文

1


春节假期,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恶补错过的剧集。过年的几天里,看完了由中纪委出品的2016年年度大片《永远在路上》。看着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威震一方的大员在镜头面前痛哭流涕,颇受震撼。

 

周本顺说,他没有做到每天反省自己,犯了事还觉得不是什么大事。

 

李春城说,他对廉洁自律,对党风廉政建设从思想深处重视不够。

 

金道铭说,他主观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是最致命的。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们的反思绝对深刻,也绝对真实。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在被抓之前,就没有人想到过这些?为什么即使想到了,也会习惯性地忽略这些?

 

因为在现实的、赤裸裸的物质诱惑面前,不管是党纪、还是国法,还是心中的道德准则,都是很容易失效的。朱元璋严刑苛法,剥皮实草,把前任官员的尸体竖在后任的办公室门口,也依然无法阻止手下的官员前赴后继。

 

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2

 

从官方表述看,在胡时代,反腐就已经被上升到了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无论是查处人数,还是刑罚力度,都反映出反腐力度确实不小——十八大上,中纪委报告,在2007年到2012年的5年中,年均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数量在12万件左右。

 

然而,官场的风气和氛围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清官淘汰”等现象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根本改变。

 

所谓的腐败“粘性”理论认为,腐败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均衡而难以打破。在普遍腐败的大环境下,中下层官员甘于成为腐败的共谋者,高层官员则因为查处腐败存在着政治风险而甘于忍受腐败。反腐会渐渐陷入僵局。

 

就像曾任山西省纪委书记的金道铭说的:

 

“我觉得这纪委书记还是挺难干的,是得罪人的活儿。特别是冲击一部分人利益的时候,那难得一塌糊涂,你会感觉到暗流涌动啊。我是什么心态呢?我也不能把他们全得罪光了,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势力范围”。

 

即便这种均衡被十八大以来的雷霆反腐打破,问题同样没能得到解决——一直以来,我国的反腐措施都是以事后惩治和追责为主。这种反腐思路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反腐的严厉程度与腐败的烈度可能同时高发。即使有人愿意去查,查得足够严,抓得足够多,但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依然前赴后继,改变不了大的政治环境。


如革命前辈们所言——“共产党人是抓不完的”。


对腐败的打击力度增大,但发生腐败的空间却没有缩小,这就是治标不治本的反腐困局。

 

3


亨廷顿认为,腐败程度和社会经济的迅速现代化有紧密联系。发展中国家,因为利益分配规则的混乱,因为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出现大面积腐败的概率会增加。


这正是当下中国腐败状况的准确总结。

 

正是因为审批权、许可权不受制约,才会出现一个打字员的小官巨腐;正是因为决策权不受控制,才会出现各色人等想尽办法塞钱送钱的情况;正是因为拘留、逮捕的权力难以约束,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钱放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