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Kunkun--刚回职场的二胎妈,这里分享德国生活职场的各种八卦,偶尔夹带育儿干货!
你确定不关注一下?!
很久没写娃的事,最近碰到一个蛮好玩的事,上来分享下。
今年汤圆上二年级了,我们收到班主任的一对一家长谈话的邀请。
为了表示重视对这个单独谈话的机会,我和队友都应邀去了。
当我们准时到达来到汤圆上课的教室,汤圆正和老师一起等着我们。
和去年不同,汤圆也将参与我们这次谈话。
入座后,老师拿出了几张纸,像是一个打分表,每一个细项都有评价的维度。
第一个是社交行为表现,评估学生在学校行为举止、和同学交往模式。
第二块是各学科表现,尤其针对德语和数学,有不同侧面的评估标准。
第三块就是未来希望改善的地方,半页的空白等着填写。
看到表格的那一刹那,一股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我不禁偷笑,这分明就是咱们职场中最熟悉的KPI表格嘛。
哪些做得好,哪些有待改善,然后员工和老板一起给来年需要改进的点定个调。
当然和职场谈话暗藏着博弈相比,小学的谈话显然是纯纯的关爱和谐版本。
老师引导娃一条条地对照量表上的要求,看达到了哪个程度。最后
让汤圆自己提出哪些想改善的地方。
每个方面只列出一条,不需要多。
我心里又偷笑了一下,这么温和的改进,是不是怕小学生们会有压力。
有社交恐惧症的汤圆,提出了唯一条改善的地方:希望多结交朋友。因为办理待了一年半的她,至今在班上能算得上好友的就一个。
是的,你没看错,社牛的妈生了一个社恐的娃。
这也是基因不确定性的魅力啊
。
于是老师鼓励她,如果要结交新的朋友,课间可以多主动和别人说话,主动参与别人的游戏,或者直接主动邀请别人一起玩。
在学科提高方面,汤圆
选择了数学,
德国小学教娃加减的计算逻辑和中国很不同,德国这里是先找10,然后往下减,我在某次家长会时听过,根本没学会。
但作为中中家庭,咱担心的不是数学。
数学好是咱中国人的天赋,甚至是刻在基因里的。在德国日常接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算术题,经常是我心算已经出结果了,老外还要掏出手机,按一通计算器后才能给出和我一样的答案,
定完两个小目标,老师便让娃到隔壁房间搭乐高,留家长单独谈了。
作为一个海外华人,“望子成龙”基本是每一个中国家庭在海外扎根的心愿之一。
但说来惭愧,今年汤圆已上小学二年级,平时我忙工作忙两娃,在辅导功课上基本属于缺席的状态。
队友更忙,我们俩基本没陪娃做过作业。
偶尔在她的家庭作业上签字时,顺便扫一眼她的作业情况,我对她究竟学得如何,在班级出于什么水平一无所知。
在我们小学二年级还不会有正式成绩单,我们只能通过老师批改的课堂练习略微能感受到老师对汤圆优秀的评价。
我唯一担心的是汤圆的德语,我读过一些亲子教育的文章,孩子能从父母交流中习得的词汇不比学校教育学到得少。
家庭日常生活中交流的话题和所用的词汇量足够对孩子词汇积累有着重要的影响。
前情回顾--
三岁定八十?3000万不人人都有,但这3000万财富我们都能传给孩子
作为一个中中家庭,汤圆天然地比其他德国家庭缺少了一部分德语交流的环境。
这些缺失会不会导致娃的德语学习受到影响?
趁着汤圆不在,我也说出了这个担忧。
老师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汤圆的德语水平比一些纯德国家庭的孩子还好,尤其是二年级后开始了书写体,她书写的德语单词,又整齐又优美!
▲老母亲随手拍的汤圆近期作业
班主任是学校里出了名的严格,能得到老师这么多肯定,我也是没想到。
如果非要多点帮助的话,每天十分钟的德语短文阅读和一些绕口令能够帮她增加对德语单词韵律的语感。
目标不要太多,任务也不要太重,先从坚持每天十分钟德语就行了。
即使老师都这样说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硬拗一个小结
自从十年前来到德国,很多自幼养成的观念正在和德国社会的融合中悄悄发生了新的变化。
尤其在当妈后,对娃的教育理念变化最大。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保持谦虚谨慎,即使成绩不错,我们得到来自长辈/老师的改进建议也多于肯定的声音。100分考了99分,我们被问到的更多是为何会丢掉那一分,而不是肯定式的赞美“你好厉害”。
每取得一点成绩,
我们又会被指出的其他不足鞭笞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进
。
这样的自我鞭笞,永远没有个头。
但真的好吗?
在职场上并不见着是个优点。
当一个项目成功,即使作为主要贡献者,我们反应往往是受宠若惊,不爱邀功,不敢过多渲染自己的辛苦,只能谦虚地摆摆手,这是团队的功劳。
当然这是团队的功劳,但是过于谦虚的性格也是自卑,甚至会
阻碍
自己该有的
升职加薪的
争
取。
至今当我的老板在团队/她的老板多次用最美好的词夸我时,我还是无所适从地不知道如何面对。
刚好晒一下我和老板年度谈话的KPI。
反观西方,当你取得成绩,毫不吝啬各种花式赞美,很少在肯定后再来个“但是“。
说实话我也很羡慕老外
,
能坦然
接受大家的赞美,有的甚至会用个小幽默,大方地再次自我夸奖一下。
每每到这个时刻,我骨子里的谦虚基因都妒忌地快溢出来了,他们老外是怎么
做到这么“厚脸皮”又能怡然自得地接受鲜花与掌声的呢?
我只能宽慰自己,谁让我脸皮薄呢!
往期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