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槽边往事  ·  新手清且浅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视频画面变糊是平台在“动手脚”吗? ·  4 天前  
界面新闻  ·  跌5.3%!险守3300点!超5000只个股下跌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马斯克的赛博狂想”与“100年后的良好生活”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0-14 06:30

正文

01
马斯克的赛博狂想
上周,除了诺贝尔物理化学奖之外,最受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马斯克的新车发布会。特斯拉在无人驾驶方面,一共发布了两款车型。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 Cab和无人驾驶巴士RoboVan
马斯克这回的无人驾驶产品,属于那种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整个驾驶室取消了方向盘、后视镜和踏板。目前很多号称无人驾驶汽车的,都是在普通新能源车的基础上,加装一套自动驾驶系统。而特斯拉的无人车,完全没有给驾驶员留余地。
刚才去推特上看了一下国外出租车司机的反应,假如说萝卜快跑给国内出租车司机的震感是8分,那么赛博cab给美国出租车司机的震感就是100分。
当然,按照马斯克自己的设想,未来每个司机,都可以像一位牧羊人一样,指挥一支车队。
在发布会上,马斯克还算了一笔账。目前市面上的出租车,每英里的运行成本大概是2美元,这可能是美国的人工成本比较贵。而马斯克的赛博出租车,能把成本降到0.2美元每英里。相当于原来的十分之一。你看,这是个巨大的运行成本优势。
马斯克还说,自动驾驶一直都是必然,现在的汽车驾驶员,就像电梯刚出现的时候配备的电梯驾驶员一样,只是个过渡产物。
过去几天,关于这场发布会的讨论有很多。今天咱们建立一个稍微跳脱一点的视角。我们来畅想一下,假如AI按照现在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未来的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

02

100年后,生活会是什么样?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组非常开脑洞的策划,来自《MIT科技评论》
《MIT科技评论》的权威性不用多说,它是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期刊,关注科技创新和商业化应用的前沿。每年评出的“十大突破技术”是科技界的重要参考,评选出的明星公司也是创新的风向标。
今年,正好是《MIT科技评论》创刊的125周年。没错,《MIT科技评论》最早创立于1899年。这是莱特兄弟第一次飞机试飞之前4年,集成电路出现之前59年,人类登月之前70年,互联网发明之前90年。你可以感受一下,这125年来,人类的科技发生了多大的飞跃。
为了纪念创刊125周年,《MIT科技评论》专门做了一组策划,主题叫,来自未来的问候。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一个人今天出生,而且他运气好,身体健康,能活到125岁,那么,他这一生会在AI影响下怎样度过?
《MIT科技评论》请了十几位专家,一起描述了一幅未来的生存图景。接下来,咱们用五个人生关键词,来串起这个“你一生的故事”。
1. 第一个关键词:教育
假如说Z世代是互联网原住民,那么,今年出生的小孩,就是AI原住民。他从出生开始,就被“智能产品”包围,比如,各种屏幕、智能玩具、自动播摇篮曲哄睡的灯。但更关键的是,他接受教育的方式会改变。现在有很多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孰轻孰重的讨论,而未来更可能出现的,是两者结合,并且是高度个性化的结合。
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的雅尼尔认为,未来科学和工程教育,需要混合现实的方式来教学。比如学习木块结构搭建和倒塌之类的物理现象,就可以引入AI的预测和反馈。
再比如,AI智能体会充当学生的私人导师。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福尔默认为,学习时,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电子设备,都会跟踪他的表现,然后把数据打通,优化他的学习习惯。私人导师不是某一个机器,而是一个由无数设备组成的系统。
2. 第二个关键词:社交
当这位2024年出生的孩子开始长大成人,到20岁出头的时候,他的生活,将出现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社交。AI会怎样改变他的社交?有这么几个可能。
比如,虚拟约会会流行起来。当你的AI智能体,收集了你二十多年的数据,也许它完全知道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代替你做一些社交决策。它能帮你解决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认识一个人之后,初期费力的信息收集工作,可以让AI助手来帮你做。因此,在找对象的时候,它完全可以替你筛选可能的对象。
再比如,未来的社交平台可能无处不在。比如互联网延迟、AR的笨重,都可能会被智能隐形眼镜之类的新产品解决。
这是社交的部分。而到了30岁左右之后,人生将出现第三个关键词,事业。
3. 第三个关键词:事业
MIT的文章认为,未来三五十年后,大部分职业走向AI自动化,朝九晚五的工作日可能不再存在,人更多的工作,是监督机器执行任务。同时,你的AI智能体,可以代替你处理一些事务,甚至能在会议上替代你的角色,模拟出与你一样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类从工作场所解放了出来。
同时,职业技能的传输、专业知识的保存,也会因为AI发生很大的转变。比如,在增强现实(AR)技术的加持下,所有的技能培训都可以远程完成,不需要专家上门。再比如,AI可以成为人类存储知识的手段,尤其是那些过去无法量化的实践型知识,像是修理汽车、跳舞,或者足球,AI可以保存人类操作的行为细节,然后传授给后来人。
4. 第四个关键词:家庭
在MIT的设想中,未来,你的家,将不再只是一个房子,它会成为你的室友。
从空间上看,它会变成一个灵活的,可以配置的空间,家具和墙壁,可以根据你的不同需求来随时改变,比如用餐、开会、聚会,房间会为你自动布置。
而从互动上看,家庭人工智能,会真正把你的家变成你的室友。和前面说的一样,它会非常熟悉你的生活习惯,通过你的行为,甚至情绪,主动地为你安排生活。比如当你烦躁时,你不用说,家里的音响会自动播放音乐。
而这篇文章的第五个关键词,指向一个很远的未来,远到了100年之后,它说的是,一个未来人的终年生活,终点的终。
 5. 第五个关键词:养老
一百年后的养老生活是什么样?咱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情景来回答。
比如,假如你独自生活。前面说到的家庭AI,会通过门、灯、马桶、镜子等等设备,自动检测你的状态,掌握你的健康状况。同时,智能家庭,会掌握你的行为模式,帮你做一些清洁或者搬运的简单工作。
再比如,假如你行动不便了,怎么重新体会出远门的感觉?方法有很多。假如你想复刻某一次难忘的旅行,AI可以通过可变空间技术,根据你的记忆,来调整房间环境,给模拟出一片森林,或者模拟吊床的感觉,为你复制记忆中的特殊场景。
假如你想念远方的亲人,AI可以通过制作亲人的数字替身,或者能模拟人的触感的智能纺织品,来传递亲人的感觉。
再比如,当一个人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如何保存他的记忆?现在很火的虚拟永生概念也许会在那个时候实现,一位逝去的亲人,他的意识或许可以上传到云端保存,甚至可以生成一个全息模拟的替身,以数字的形式和亲人互动。
好,到这儿,咱们就算是看完了,这位2024年出生的AI原住民的一生。当然,这也只是科学家们基于现在的技术,设想出的一种可能的未来。真正的未来,也许不是线性前进的,而是跳跃前进的。就像李飞飞说的,她原以为自己构想的机器视觉的未来图景要100年才能实现,但短短20年,她们今天已经做到了。
就像《MIT科技评论》自己说的,在2024年画这么一幅草图,可能是一个轻率的承诺,可能是一个狂热的梦想,也可能是一个对未来的警告。但重要的是,咱们要意识到,我们的现在只是无限未来的起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取决于你自己。
哲学家陈嘉映写过一本书,名叫《何为良好生活》,里面有句话很适合作为今天的结尾。陈嘉映说,“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得到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