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由因果道理
念佛无辈品者,以全舍自力,全托佛力,因平等故,果也平等,故超品位阶级。
先从因果道理来说明。凡是讲到品位、辈品的,我们可以判断这绝对不是究竟的境界。究竟的境界怎么会有辈品呢?怎么会有高下差别呢?有高有下就是不平等,就不是最圆满的境界,这一定是方便说。
而念佛是佛的真实教法,也不可能存在辈品。因中修行的时候,虽然有人一天念佛三万声,有人一天一万声,但是在他们心里,并不靠三万声或一万声的念佛数去往生的,而是靠整个内心全托佛愿,以佛的愿行成为他们的愿行去往生的。既然全舍自力,全托佛力,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不管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这些差别都消除了,就没有辈品。
就好像我们坐船过海,不论会游泳还是不会游泳,哪怕是奥运会的游泳冠军,一旦坐上船之后,个人的游泳本领都置于无用之地,都是没有用的,显示不出来这种差别。
我们念佛,都坐在阿弥陀佛大愿船上,乘佛愿力这个因是完全一样的;因平等,果也必然平等。从这个道理来说,“超品位阶级”,这是非常清晰的。
第二,引祖师文证
昙鸾大师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善导大师说“同因同行至菩提”,又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昙鸾大师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是指什么人“同一念佛”呢?不是说你、我、他同一念佛,而是说我们这样的凡夫众生和他方世界的诸大菩萨同一念佛,都乘佛愿力。即使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有这么大差别,其实都是同一念佛的。所谓“无别道”,即没有第二条道,都是一样同乘佛力。“远通法界”,不是讲这个世界,而是“远通乎法界之内皆为兄弟”。兄弟就是一母所生,同一父母,同一生养,完全平等的,不过年纪有大有小,先出生的称为兄,后出生的称为弟,但完全是平等的。那么先往生到极乐的称为兄,后往生的就称为弟,也是完全平等的。
“善导大师说‘同因同行至菩提’”,因行是完全一样的,那菩提的果位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因平等、果平等。
“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这是讲娑婆世界的状况,众生会遇到大乘佛法,遇到小乘佛法;遇到善法,遇到恶法:遇到什么样的缘,就成为什么样的众生。所以《观经》的九品,以善导大师来判断,他们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距,而只是因为众生遇缘不一样。到了极乐世界,众生遇的缘都是一样的,是“托佛愿以作强缘”,都遇到阿弥陀佛的佛缘,这样就“五乘齐入”,没有差别。
念佛前,随各人杂缘,成九品之机;念佛后,托佛愿强缘,得齐入之益,即同昙鸾大师“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念佛之前,随着各人杂缘,成为九品之机;念佛之后,托佛愿强缘,得齐入的利益。这个说法和昙鸾大师所讲的“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是一样的。“本则三三之品”,就是指念佛之前遇缘有异,而有九品差别;“今无一二之殊”,就是念佛之后,托佛愿强缘,五乘齐入。
这样,我们就看出昙鸾大师和善导大师的解释一脉相承。
第三,明异说方便
不过,在我们相承的祖师论释当中,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说到每日三万声佛号以上者,都是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是上品上生,这不是讲有品位吗?所以这里又列出来:
或说念佛也有辈品:一由数量多少,二由时节久近,三由功夫浅深。当知此皆是方便,为励行人起勇进心。以名号乃是超越数量之法故,不受一切相对限制,经言“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善导大师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数量多少”,刚才举《观念法门》所讲每日三万声以上为上品上生。
“时节久近”,由数量多少就能推出时节久近,有的人修行二十年、三十年,大概往生品位就高;有的修行才三天五天,或者两三个小时,十念八念,那往生品位可能就低。
“功夫浅深”,像蕅益大师所讲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讲念佛当中分为九品,也有祖师这样说。
“当知此皆是方便”,这样的说法是方便说法。
“为励行人起勇进心”,这样的方便有什么作用呢?是要鼓励修行的人勇猛精进。
从道理来说,“名号乃是超越数量之法故,不受一切的相对限制”,名号本来是超越数量的,是超越时间久近的,也是超越功夫浅深的。功夫再深,能深到名号本体那么深吗?好比大海水一样,用竹竿伸下去丈量,竹竿再长也不能伸到海底,还是在大海里面。阿弥陀佛本来就叫无量佛,就是没有一切数量的限制,超越一切数量之法。
《无量寿经》言“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也是说明念佛往生是超越数量的。
“善导大师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一形”就是一辈子,“十念”就是十声念佛,这就是超越数量、超越时间。当然,数量有多有少,那功夫也就有深有浅。“不问罪福多少”,这是超越根机。“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这也是超越的。
这是引用几段文来说明念佛超越辈品。
大家以为如何,念佛往生到底有辈品还是没有辈品?
从究竟道理来说,念佛应当是没有辈品的。所谓因平等,果也平等,这是个基本法则。除非你在念佛里面自己别搞一套,认为“我要达到多深的功夫……”,佛法是很微妙的,只是你自己认为是这样。
比如,念佛本来是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但有的人念佛反而当鬼去了。他念佛怎么当鬼去了呢?他念佛的时候就想:“我到阴间作鬼的时候,拿着佛号……”他怕到阴间作鬼没有钱用,那怎么办呢?“我念佛存到阴间,到了阴间我好有钱用。”这样,当他下了阴间确实有很多钱,因为把名号都变成钱放在那里了。这就是搞错了。名号本来是到极乐世界去的,他把名号存在阴间当钱用。
古人也打过一个比喻,说一个人拿摩尼宝珠砸黄雀。摩尼宝珠本可以出生一切宝,金银、琉璃、玛瑙等等一切都可以出来;但他不知道,拿它来打树上的鸟。当然也可以砸到,你拿它砸鸟,它就只能砸鸟;但摩尼宝珠本身不是起这个作用的。
六字名号就如同摩尼宝珠,能出生一切功德,能让我们成佛;但是他拿来用它做鬼用,也有人拿来做其他用。比如浙江慈溪这一带,有一个风俗,也是挺难得的,工厂开业或者建房子奠基,老板都很忙,没有时间念佛,那怎么办呢?他们花钱买佛号。怎么买?就是一千佛或者一万佛多少钱,念了多少写在纸上给他,他把钱给你。或者花钱请老太太,念一天给三十块、六十块、一百块,还给她们两顿饭吃。老太太们念完之后给老板们,就说这个念佛的功德算老板的,让工厂开的时候平平安安,很顺利,地基很牢靠。这些念佛的人不知道,念佛本来是可以到西方成佛的,而是认为“我念佛是卖钱的,因为他要,我念了卖给他”,念佛就成了这样了。
佛号本身是求生西方的,它没有品位的差别;但是你心里认为“我念得多,品位高;我念得少,可能品位就低”,这样或许就变为有品位了。我们说“或许”,因为究竟怎么样,不得而知。
② 杂行胎生有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