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香港IPO,似乎已是板上钉上。如若不出意外,小米将会顺利在香港IPO,而其掌门人雷军有望在富豪榜上排在第26位,略次于李嘉诚。
而在5月2日,小米提交的招股书显示,
小米集团有净负债人民币
1272
亿元及累积亏损人民币
1290
亿元。
根据招股书草拟本数据,小米2017年收入1146亿元,经营利润122.16亿元;2016年收入684亿元,经营利润为37.85亿元;2015年收入668亿元,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
据了解,这其中牵涉到优先股公允减值变亏损的概念,也就是说小米招股书中的累计亏损,包括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而优先股是相对于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方面,优先于普通股。
创立至今,小米共获得9轮融资。A轮融资于2010年9月签署,融资额为1025万美元,最后一轮融资于2014年12月签署,累计融资额逾15亿美元。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12月,小米最后一轮融资后,当时其估值达到了450亿美元。
此次小米上市过程中,公司的估值一直备受外界关注。在之前的市场传闻中,关于小米估值曾有多个版本,从6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不同版本的估值相差甚远。
日前,接近小米IPO中介方人士透露,眼下保荐人、投行、潜在投资人普遍接受当前估值至少在700亿美元,IPO之后短期内小米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把握很大。
以700亿美元计,雷军31.4124%的持股,对应至少219.89亿美元的身价;如果小米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雷军的身价至少有314.12亿美元。
对比福布斯实时富豪排行榜的数据,219亿美元的身价在目前的榜单上,能进入前50,与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目前为218亿美元)相当,高于美的创始人何享健。
招股书显示,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采用了独创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小米把设计精良、性能品质出众的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高效的线上、线下零售渠道将产品送到全球用户手中,并持续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招股书的公开信中向所有现有和潜在的用户承诺:“从2018年开始,每年小米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部分,我们都将回馈给用户。”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苹果整体业务净利率为21.1%,华为整体业务净利率为7.9%。即便是公认净利率较低的家电行业,海尔为6.6%,美的为7.7%,都高于5%。
小米近三年的财务数据体现了业务飞速的增长。招股书披露,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和1146.25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67.5%;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37.85亿元和122.15亿元,2017年同比增长222.7%。
目前小米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并且创造出众多智能硬件产品,其中多个品类销量第一。小米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连接了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2017年按连接数量计算,小米的消费级IoT硬件全球市场份额为1.7%,身后是苹果0.9%,亚马逊0.9%,三星0.7%和谷歌0.6%。
另外,小米拥有庞大且高度活跃的全球用户。截至2018年3月,用户每天使用小米手机的平均时间约4.5小时,MIUI月活用户超过了1.9亿,用户规模、活跃度、使用时长等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互联网公司水平。互联网服务已成为小米盈利的重要来源,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分别为32.4亿元、65.4亿元、9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4.7%。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毛利分别为20.8亿元、42.1亿元、5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9.3%。
这么多的数据足以说明小米此次IPO是有备而来,破壁之势无可阻挡!希望今后的发展也如小米所诠释的使命那样: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