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Pixabay.com。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1146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Julie Liu,在美国和中国商界有二十余年实践经验,就职于美国财富五百强企业,领导大型全球团队。同时也是富有经验和热情的人生教练,专注于女性心灵成长和财商提升。
前言:教育的目的远不止是一纸录取通知,更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经历的旅程。
Julie和先生出身名校,他们深知名校如补药,是药三分毒。终身学习,才是清热解毒的良方、育人育己的诀窍。
如何终身学习?一个问题,给你答案。
N 年前先生哈佛神学院毕业,在攻读博士的书山学海中奋斗,突然醍醐灌顶: “人是教不会的!”
不是说榆木疙瘩就与教育无缘,而是一个脑袋如果不由内向外打开,传授再多知识也没用。人家苏格拉底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先生过了而立之年才开悟,也太后知后觉。好在咱家这位身体力行,立马从奔教授的金光大道改弦易辙,改做教练了。
教授与教练,差之一字,失之千里。旁人问是练篮足排,还是乒网羽,还得费劲巴拉解释:“都不是,咱练的是人生!”我一旁打气: “咱家的人生教练不会失业,永远有两个客户 — 老婆和儿子。 ”好嘛,签了这份终身合同,从此全家虽然奥运夺牌无望,但仍然天天练得不亦乐乎。
一、尿布摘出职场经
刚开始练时恰逢儿子蹒跚学步,原来谈理想奔事业的二人世界,加了个搭不上腔的小累赘,整天被奶瓶尿介子充满。老话说得好:带得了千军万马,难带一个哭娃娃。面对只会以吃喝拉撒睡沟通的“客户”,纵然教头有十八般武艺,练起来简直就是豆腐掉到灰堆里,吹也不是,拍也不是。 几轮过招,我们举手投降,教练孩子无望,就练自己吧,但凡急火攻心时,先生就问:“今天,孩子在教我们练什么?”
小屁孩能教我练什么?我可是刚刚升任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总监,接手的都是中美政治格局,疫病潮安全防范等项目,在家的“首要项目”却是如何让儿子摘尿片,到茅坑拉屎! 硬着头皮学起来,从育儿百科中掌握了方法,无非是胡萝卜加大棒。
图片来自 The Renovator's Supply
先创造条件,买个小孩坐得上的迷你假马桶,然后撤去尿片,逼他就范。可儿子小马桶新鲜劲儿过之后,干脆随地方便,彻底退出了文明人的行列。大棒无效,试试胡萝卜,每次成功就给糖豆,这下好,儿子往小马桶边一站,挤两滴就伸手要糖。
当我们被折磨得彻底放弃之后,儿子突然提出要和好朋友一起升班,我们打听到升班的条件是孩子必须自己上厕所,可他愿意!有了这份内在动力,儿子甚至扔了小马桶,到卫生间爬上真马桶完成任务。
巩固成果之后,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向幼儿园提出升班申请。担心高班如果没空对儿子是多大的打击,忐忑不安等了两周,升班通知书在我生日那天到来,比看了升职通知还骄傲,乐颠颠把 “摘尿布项目” 心得和同事分享:
你的项目是个“迷你马桶”吗? 看着有模有样,但你自己都不相信这是业务的真实状况。
你给团队的认可是否只是“糖豆”,出于你方便罢了?
你是否真正相信团队有能力,有资源,能制定出和你预期完全不同的计划?
你是否有耐心按团队的节奏工作?
你能否启发团队把业务目标和个人目标联系在一起?
在项目最艰难的时候,你是否和团队站在一起,即使你们都不知道项目能否成功?
你是否把团队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和他们相处的经历便是你人生最大的收获?
问完这些问题,我读懂了 Margaret Heffernan 在关于女性事业发展那本畅销书《赤裸的真相》中的感言,“每个身为高管的母亲都对我说过:做父母的经历帮助她们更好地工作,同时,工作的经历也让她们成为更好的母亲。”
二、香蕉人的文化传承
摘掉尿片的儿子继续长大,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他这代是皮黄心白的“香蕉人”,我们最担心文化割裂,生于美国的孩子对中国没有感情,甚至可能被极端种族偏见影响,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产生反感。
就拿学中文来说,我们在家都讲汉语,儿子听得懂但总以英语应答,他的理由是:“Why I have to speak Chinese? Even my Lego people speak English.” (“为什么我得说中文?连我的乐高人都说英语。”)换位思考一下,五岁小孩眼中,语言只是交流工具,既然小伙伴,包括电视里乐高模型组成的塑料人,都讲英文,他为什么要讲中文呢?
给他谈文化传承意义,语言技能价值压根没用,孩子既不高尚,也无功利,不吃教导利诱那套。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爸爸每天给他念段书,我写写见闻感悟,全家一起阅读讨论。
儿子上学了,开始学世界文明史,中国历史是其中一章,我们和老师配合,给儿子和所有华裔学生出了份特殊作业,让他们回家问父母以下问题,写篇访谈报告。访谈中具体事件时间地点真实并不重要,而注重故事情节和生动的记忆,问出受访者的情感。
您祖父母和父母生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您父母和您自己的孩童期、青春期、成年后的成长经历有什么不同?
您父母最开心和伤心的时刻是什么?
中国历史从1920到现在如何影响了您祖父母和父母,以及我的叔伯姨婶们?
什么因素塑造着您如何养育我的方法?
儿子分别采访先生和我,然后总结出父母经历的共同点和差异处,写成报告。
访谈中儿子主导沟通,不断追问,认真作笔记,他了解到:曾姥姥一辈子没读过书,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她生了十二个孩子,却只有爷爷和姑奶奶活下来;曾爷爷经营的家业解放后上交国家,到文革时爷爷担心惹祸把家中带外文的书画都烧了;外婆外公是村里最早的两个大学生,家中太穷,他们靠国家助学金上完大学;爷爷烧了外文书画但烧不了对外面世界的兴趣,爸爸子承父志申请到奖学金出国留学。
在与儿子的交谈中,近代中国的城乡差距、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激动人心的改革开放,不再是课本上的段落,而是祖辈、父辈和亲人们活生生的经历。命运起起伏伏,个体或得意或失意,但在近百年的翻天覆地中,有些价值是不变的:不断进取、大胆探索、同情疾苦、坚韧不拔。这份作业促成的深度沟通和思考,让儿子更理解父母对他的期望 — 为什么在完成学业同时,我们还不断推他强身健体、独立思考、承担风险。
儿子完成了作业, 我们也向老师分享自己的心得。
老师回复道:“你们的邮件深深打动了我。我喜爱历史,希望过去的经历和声音激发学生的责任。我希望孩子们关心他人,能看到过去人们的牺牲如何造就了现在。最重要的,我希望他们勤于思考,更自省,在此学年中提升认知,看到历史塑造了我们看今天世界的眼光。到世界各地旅游,生活,和学习的经历,让我责无旁贷地去传授人文和历史的丰厚,而不使之掩埋在数字和文字中。”
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一位教师的思辨和心声,感慨在育人即育己的路上,又有一位同路人。儿子这门课得 A 不再重要,如果他能以史为鉴,与师为友,开始培养责任心、同理心、内省能力,以及文明传承的情怀,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三、谈性,为成长增色
图片来自Huffington Post
随着儿子逐渐成熟,两周前,我们和他开始了最难启齿的沟通:谈性。
儿子从小和父母很亲昵,上中学后他要求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做妈的不能再恣意揽他入怀,但睡前给他拉上被子,晚安吻别,是我最幸福的时刻。眼前常浮现出他在怀里吮吸奶汁的小脸,那是一个母亲能给孩子最具象的哺育。
可最近几个月,儿子常熬夜,催他睡觉时,他的反应像点了炮仗,火药味十足:“不用你管!我自己睡,你走吧!” 靠近他的床都不高兴,更别说晚安吻。听着儿子开始变声,见他额头冒出痘痘,我们知道是身体里的荷尔蒙在作怪。虽然学校已经讲过青春期生理课,就知识而言,儿子完全了解男女成年的发育过程,但在家中,我们从来没谈过这个话题。先生为此准备了好几周,决定专门开个家庭会,和儿子谈谈性。
周末全家围坐一起,开宗明义,祝贺儿子具备了性功能,就像婴儿出牙,幼儿走路,这是一项新能力,可喜可贺。
而这新能力意味什么? 我们以一组问题,由妈妈对爸爸提问访谈的形式,开始了沟通,我问先生:
你第一次觉察到自己的性是什么情形?
你第一次面对性有什么困难?
在之后的多年时间里,你如何和性相处?
你是如何逐渐从困扰中走出来?从中学到了什么?
对于性,除生理之外你想到什么更多的方面?
先生坦诚地分享他十五岁离家旅行时第一次察觉到勃起,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不知所措,没有知识来源和成年人指导,只有偷看母亲的妇产医生教科课书满足好奇。之后多年,性的能量时常让他焦躁不安,也驱动他了解自己,理解文学作品中微妙的表达和深刻的意境。
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先生总结:如蜘蛛侠的名言,更大的能力意味着更多责任。有了性能力,一个男人也有了保护自己、保护别人、保护家庭和伴侣的责任。这场对话,还引出了为什么爱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爱和性有什么区别?我们约好下次家庭会,从各自对爱的体验开始,谈谈什么是爱。
这次沟通中,儿子依旧少言寡语,但看得出他在听。家庭会结束,我们欢迎儿子进入成年人的行列,父母和他完全平等,什么话题都可以谈。儿子礼貌地点头认可,回房间做作业去了。
这番交谈之后,我急功近利的心理开始打鼓:“儿子到底听进去多少?” 儿子没给正面回答,但却用行动给了答案。第二天,儿子主动说: “妈妈,我想和你锻炼身体。” 因为我一直推着他运动。一年前我们下载个 APP,跟着指示一起锻炼。可近几个月,不论我如何以身作则,儿子就是不练。此刻,他的提议让我欣喜万分,又和儿子一起迈弓步、高抬腿,平板支撑、他个头比我高了,自然大方地把身体展示在妈妈面前。我们现在是两个成年伙伴,鼓励对方健身强体。
睡前,儿子意外地问:“妈妈,你可以给我按摩吗?你说过捏涌泉穴能长高。” 有了他的邀请,我和儿子又重续最幸福的晚安吻,给他拉上被子时,他侧脸对着我,安然满足地将头埋在枕被中,这正是记忆中哺乳时的姿势。
低头吻他的瞬间,我突然感到不再是亲吻一个婴儿,而是一个男人。我心中默语:“儿子,我看到你了,看到了你身体里棱角初现的男人,我接纳全新的你。”
少年成长的力量令我欣喜,而脑海中却浮现出父母辞世前卧病在床的画面 — 凡人的身体随自然节奏变化,我能否像祝贺儿子成长一样,看到、接纳、拥抱亲人和自己的变化?
在亲友与疾病抗争期间,不是廉价的康复鼓励,而是真诚接纳,给他们一个拥抱:“我看到你了,看到一个完整的你,一个即使病痛缠身,依然生命完满的你!”
身处不惑和知天命之年,接纳自然规律带来的变化,以此磨练心智的成长,这是儿子此刻教我们练的功课。回想这些年来,感恩孩子教我们练了太多太多。学习和成长,原是孩子和父母共同经历的旅途。 这段旅途,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一瞥终身学习的要义。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一个终身学习者,我们会把“今天,______ 又在教我练什么?”这个命题的空格处填上任何主体,然后问自己:
今天,我是否真心去做一棵愿意被摇动的树,一朵愿意被推动的云,一个愿意被唤醒的灵魂?
本文来自公众号:FortuneSchool2016(ID:Fortune_School)
推荐阅读:
如何让孩子成为有钱人?— 来自作者
我家女主外,男主内的生活 — 来自作者
辣妈专访一诺:人生就像一场酒驾
在山顶跳舞的人
平衡事业和家庭,是不是一个妄念?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