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涛,S1440510120015
去杠杆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去杠杆三部曲分别从机构视角(“负债成本刚性”与“资产收益钝化”—货币与监管 系列之一)、监管视角(僵持之中的变局:去杠杆或转入下半场?—货币与监管 系列之四)以及货币视角(“强监管+松货币”真能去杠杆吗?—货币与监管 系列之五),系统研究了我国去杠杆进程中的有关问题。本篇报告就是从货币视角,探讨去杠杆过程中的政策配合问题。对于“强监管”各方已基本达成共识,分歧的焦点在于货币政策选择。
国际上,高杠杆是全球性难题,很多国家都饱受高杠杆之苦,亦经历去杠杆之痛,但却很少成功去杠杆。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强监管+紧货币”组合,短期内虽降低了杠杆率,但却使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以及政府持续加杠杆之中;欧美国家08年金融危机后的“强监管+松货币”组合,避免了经济断崖式下跌,延缓了债务风险,但各国杠杆率仍在持续走高,资产风险依然在不断累积,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对中国而言,“强监管+紧货币”可实现快速去杠杆,但也可能引起剧烈的市场调整,甚至爆发金融危机;“强监管+松货币”仅能延缓资产和杠杆风险,这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系统性风险,降低经济内生活力;“强监管+中性货币”可能是当前主动去杠杆的最优组合。该组合需要政策部门保持必要的定力,并加强与市场沟通,做好预期引导。同时,也需要央行提高调控能力,把握流动性投放力度和节奏,切实做到不紧不松。
下一阶段,我国深入推进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去杠杆均离不开“强监管+中性货币”,且需要一以贯之。期间央行出于“削峰填谷”的需要,在部分时段内可能会增加或减少流动性投放,但这仅是流动性边际调整,不会改变稳健中性的基调,流动性紧平衡的格局还会持续存在。
对债市而言,在基本面稳定、政策面稳健中性、资金面紧平衡的格局下,很难存在趋势性机会,未来仍可能处在艰难筑顶阶段。加之“资金成本刚性”约束下,债市底部区间亦比较明确。在“上有顶,下有底”的情况下,债市可能还会处在僵持之中,期间可能存在一定的配置价值,但交易机会难现。未来债市破局有两种可能: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过大,货币政策由边际调整转为实质性放松;二是去杠杆效果明显,“资金成本刚性”逐渐消失,债市回归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