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新版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新标准着重于降低火灾事故隐患和危害,减少交通事故风险,并强化了非金属材料的防火阻燃性能要求。同时,新标准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并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新标准适当放宽了某些对安全性影响不大的指标,并给予生产企业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以及符合旧标准车辆的3个月销售过渡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标准着重降低火灾事故隐患和危害,减少交通事故风险。
具体通过强化非金属材料的防火阻燃性能要求,完善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增加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等措施来达到目标。
关键观点2: 新标准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进行了具体规定。
包括明确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增加电动机运行要求来减小车辆最大制动距离等。
关键观点3: 新标准满足了消费者的部分需求。
例如,放宽了整车质量上限和提升了对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的容忍度,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等。
关键观点4: 新标准设置了生产过渡期和销售过渡期。
给予生产企业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以适应新标准,同时给予符合旧标准生产的车辆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以便于消化库存。
正文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聚焦降低火灾事故隐患和危害、减少交通事故风险,新标准强化非金属材料的防火阻燃性能要求,明确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同时,增加电动机低速运行转矩、空载反电动势、电感值差异系数的要求,减小车辆最大制动距离。
防范非法改装方面,新标准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此外,通过增加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方便消费者实时了解电动自行车关键安全信息。
为更好满足消费者日常出行需要,新标准适当放宽了个别对安全性影响不大的指标。例如,将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上限由55千克提升到63千克,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等。
新标准发布后,广大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要按照标准要求,尽快设计新产品并进行工艺、设备的升级,早日推出符合新标准的车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电动自行车企业开展产品设计生产并完成检测和认证需要一定时间周期,新标准设置了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同时,新标准额外给予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按照旧标准生产的车辆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便于符合旧标准电动自行车的消化。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王政、刘温馨)
视频:央视新闻(记者: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