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剧帮
网剧帮成立于网络剧元年2014年8月,是国内第一家服务于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的专业互联网影视平台。网剧帮,帮助互联网影视人成长;致力于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商业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日报  ·  《哪吒2》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昨天  
济南时报  ·  2025年度中国电影票房破95亿元,全球第一 ·  4 天前  
平安鼎  ·  五破10亿,全球第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剧帮

【行业】制片方眼中的编剧与编剧眼中的制片方

网剧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8-05-22 18:40

正文

提示 点击上方 " 网剧帮 " 与互联网影视人在一起

【每一条微信直击网络影视产业】

5 18 日举办的 2018 中国电视剧创作高峰论坛上,创意星球 CEO 、广播电视影视联盟执行秘书长王浩一发布关于中国的编剧生存现状的演讲,从编剧与制片方关系、生产创作的矛盾、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编剧的自我修养等方面剖析编剧的未来。


传媒独家摘取演讲精华,为大家展示编剧行业的怪现状。


制片方吐槽编剧花架子,编剧吐槽制片方耍流氓、瞎指挥。


制片方和编剧之间有一种不太信任的状况,编剧群里经常吐槽制片方,制片方们也会交流现在找不到好的编剧。


制片方眼中的编剧 有的人说得特别好,一写就不行了;有的人大纲写得特别好,合同一签钱一付,剧本就不行了;拖稿;价格和实际质量不一样;情节没有创意;有的编剧想保护自己,会选择跟制片方有对立情绪;还有的编剧写不好命题作文。



编剧眼中的制片方: 只谈创意不谈钱,就是耍流氓;不太懂创作,瞎指挥;有的资深编剧遇到刚毕业的责编,完全不对位;还会拖稿费、 剽窃 创意。



编剧行业的现状可以总结为四方面, 第一,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高产量需要大量编剧,但是优秀编剧很少; 第二,影视行业高速发展,但是编剧发展缓慢 ,这是快和慢之间的矛盾; 第三,制片公司对优质内容的渴望和现实剧本难求的矛盾;第四,现在编剧的门槛越来越 ,但 竞争残酷,要做好剧、爆品的难度越来越大。


谁都可能说了算,就编剧说了不算!


制片方和编剧之间存在信任危机,核心问题在于三点:


第一,标准。 剧本评判标准是很抽象的,人为因素占很大比例,同样一个剧本,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是标准的问题。标准不确定,容易发生一些分歧。


第二,定价。 编剧到底应该是什么价格?中国现在基本上是看谈判技巧怎么样。


第三,话语权之争。 通常来说谁出钱听谁的,但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出钱的老板也说了不算,谁腕大听谁的;平台参与之后,依据数据说了算。


最害怕的是不同阶段要求不一样, 可能 开始老板说应该这么写,写完之后大腕说不对,你得那么写。平台进来就说这不行,还得换方向。


不管谁改,都得编剧写。因为 现在的编剧不仅是剧本阶段没有话语权,创作上也要面对责编、制片人、导演甚至主演的各种意见。“谁说了算”一直是困扰创作的重要问题。



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先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 一个是快和慢的关系。 工业化要求快,但实际上创作是慢功出细活,需要平衡两者关系;


  • 第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编剧和作者不一样,作者可以自由地创作,编剧是有格式和模式的,要在框架内跳舞。这就需要解决好既要有才华、有想象力,同时又符合共性的标准;


  • 第三,编剧和制片方的关系。 他们应该是鱼水相依的关系,互相信任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需求量世界第一,成熟的年轻编剧却凤毛麟角。


2017 年生产电影 798 部,电视剧 313 13000 多集,网剧 300 部左右 5 6 千集,网大 2 3 千部。 按每个项目平均 1.5 个编剧计算,每年需要编剧数量大概 6000 人,按 10% 的成活率计算,每年至少需要 6 万编剧。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影视产量世界第一,对编剧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蛋糕非常大。


但中国合格的编剧人数远远不足。因为编剧行业非常特殊,没有速成,需要生活的积累,需要技巧的积累。而且网上的内容、电影都是为年轻人提供的, 行业对年轻编剧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成熟的年轻编剧却凤毛麟角。


现在的行业发展也对编剧提出新要求,以前讲求慢功出细活、十年磨一剑,很多事情需要时间积累,而现在市场潮流变化非常快,这是编剧跟传统的创作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中国还有一些重大历史节点时效性非常强,要求定时播出,很多时候是命题作文,而且要求台词贴近生活。


现在编剧的思维要有一些转变,过去是观众思维,就是播出之后看观众反馈。现在随着互联网兴起,会有弹幕,有观众直接吐槽等等,必须要跟观众交流。所以,传统的编剧确实遇到挑战。


韩国编剧地位高,美国编剧能炒导演,中国编剧的酬金还不如一线明星两三天的酬金!


韩国的市场比较小,大概每年 50 部电视剧,基本上围绕着电视台生产,边拍边播,可以随时调整剧本,所以韩国编剧有话语权、地位高。 现在韩国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先出策划案,策划案通过以后再找编剧创作。但不管操作流程怎么变,编剧和制作都是紧密相连的。


美国剧本竞争非常激烈,成活率不到 5% 。先提交创意,电视台提案通过会试播, 集体创作有创剧人、首席编剧、剧集主管,编剧有很大的话语权。导演可能会换人,但剧集主管从始至终把控整个剧的气质。



目前中国的编剧和制作是割裂的,编剧交完稿之后就没什么关系了,就像孩子生完被抱走了, 18 岁之后才可以见人。所以, 中国编剧到剧组通常是两种情况,要么是探班,要么是跟组每天开会改剧本。


而且大部分编剧收入偏低。按制作费的百分比来算,大概平均是 2% 3% 。美国大概是 5% 左右,韩国一般是 8% 10% 。另外,从编剧的绝对值来看, 十几年前不错的编剧3—5万/集,现在这些人可能是10—30万。那时演员大概是10万/集,现在片酬可能上亿。从这个意义上讲,编剧有时一部戏的酬金还不如 一线明星两三天的酬金,所以说酬金是偏低的。



中国编剧挺不容易的,不仅要作品扎实,还要了解政策、平台,有前瞻性。


在中国做编剧其实挺不容易的,中国编剧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素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