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就进入了1月,寒假快来啦!家里的孩子们都已经在搓手准备迎接超长假期了。但是!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逃不掉的期末考试!相信大部分的孩子一边期待寒假,一边恐惧期末考。
此刻作为家长的你呢?
“抓紧时间好好复习,等期末考好了就奖励你”“如果你这次考了前三名,寒假就带你出去耍……”你是不是又开始用这些话来督促孩子复习了?或者是亲自上阵辅导孩子复习?
朋友圈的画风是这样的:
这样的:
爸妈们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看到孩子不是喝水、尿尿、大便,就是手麻、头痒、肚子疼,气得人分分钟想上手。
微博的画风是这样的:
这条微博帮主一下没忍住,笑出了声
因为我也觉得没毛病!
没有好的心态,还是千万别给孩子辅导、复习,不管是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种伤害(哈哈哈......看下文说正事)
■ “全家的头等大事就是你的考试”
有的家长在孩子复习时,蹑手蹑脚地送去牛奶、送吃的,交给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别的啥也不用干;
有的家长在临考前每天都是变着方法给孩子做好吃、补的(帮主在这说一句,不要过分的给孩子大补,孩子的脾胃会承受不住哦)想尽一切办法做很多好吃的让孩子吃,边吃边劝:“吃多点身体好,考得才会好”等等。
这样其实只会让孩子倍感到压力:如果考不好,会让他们觉得对不起家长。
■ “至少要考多少分、多少名”
不少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爱把“至少要考多少分”“一定要考多少名”之类的话挂在嘴边。
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考试了我妈就说:“这次一定要给我考个前三名回来,你看你上次就差那么一点......”好吧,每次都差那么一点,我也很委屈。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本上已成定局,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不妨告诉孩子:“只要尽到最大努力就行了!”
■
“
快点去看书
!”
“
复习的怎么样了
!”
孩子也知道马上就要考试了,家长没有必要反复说,不然咋会有很多小学生吐槽妈妈有点啰嗦~
其实,这都是家长心理焦躁的表现,只是通过督促、警告等语言,把这种情绪宣泄出去,转嫁给孩子。这样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面对期末考试他的内心也是焦躁的。
不妨别再笼统地问孩子复习得如何,能得多少分,而是要问孩子需要什么具体帮助,有什么困难,你可以为他做什么等。
■ 大鱼大肉一通乱补
期末考试之前两周,也是不大不小的“冲刺”,有些家长按照迎接大考的模式,给孩子改善伙食、补充营养。
其实,考前每天都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孩子的肠胃并不一定习惯,弄不好,反而导致腹泻、不舒服、食欲不振等现象。吃得过饱,食物在肠胃中消化需要大量血液,脑内血液供氧减少,会导致大脑迟钝,思维不敏捷,所以日常的生活规律最好不要改变。
■ 面对孩子成绩的态度
不要因成绩不理想而责罚孩子。成绩不好是“果”,“因”在父母的日常的教养中或努力不够,或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或缺乏学习兴趣、方法,或专注力、主动性、自控力不够,或父母做了不爱学习的榜样,等等。平时的问题要在平时解决!
面对孩子不够理想的成绩,你是否有勇气给孩子准备一份礼物:一本书、一场电影、一次旅行,或一顿美食?
你只需用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告诉孩子:
父母对你的关爱不会因为你成绩而改变。我们爱你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因为你的表现。无条件的爱会给孩子更多勇气和信心,唤起内在的力量去面对他自己的问题。具备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 最打击孩子的话忍住别说
1.你怎么这么蠢?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打击指数★★★★★)
这句话在孩子看来,就是爸爸妈妈在否定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2.你看谁谁谁,每次都考个好成绩,再看看你!
(打击指数★★★★)
孩子会以为父母嫌弃自己,不爱自己,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好。不仅会让孩子“敌视”优秀生,更加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在学习中倍感压力,很容易气馁从而厌恶学习,结果使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3.考好了,给你奖励;考不好,就惩罚你。
(打击指数★★★)
奖惩制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使他们感到焦虑。当孩子因为没有达成某一学习目标而受到惩罚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更有压力,会因为害怕惩罚而焦虑恐惧,甚至会厌学。
4.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不用管!
(打击指数★★★)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只管学习,不仅会加重孩子疲劳厌学的情绪,更会让孩子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 END -
欢迎大家扫描文末的二维码
添加帮主的私人微信
一起学习科学育儿知识
分享孩子们的快乐童年
文章来源 | 尔康堂育儿综合网络
编辑 | 帮主
如有侵权,请来函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