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叔的第1444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
被举报。。
主体文章,写在知识星球,《星球密语—达叔周报 + 第二曲线
》
昨天举办了线下见面会《第二曲线》的上海场,连续忙了几天,没有搞直播。
今天周日下午,做了一场。
直播昨晚,去松江的广富林,和达婶、女儿还有丈母娘他们一起吃饭。
回来的路上,达婶说,罗永浩是不是对俞敏洪,有意见?
他原来不是新东方的老师么?
骂他前老板是铁公鸡,而且写了一篇小作文,我算是看出来了,他们有矛盾。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达叔说,这种商业、江湖上的事,你从来都不关心,你连周树人和孙逸仙都分不清的。
能惊动你,说明这事真是闹大了。
你在哪里看到的?
达婶说,在饭圈的群里。
他们在讨论,罗永浩这是在“倒油”,倒油这个词,你听过么?
达叔说,没听过。
什么意思?
达婶说,就是两拨人在吵架,他过来不是灭火的,而是往里倒油的,让火烧的更旺一些。
看热闹,不嫌事大,拱火的意思。
还有一个词,叫“回踩”。
完整的词汇,叫“脱粉回踩”,就是本来他也是新东方的,也是这个组织里的。
但后来他走了,如果只是到这一步,就是简单的脱粉。
如果离开之后,还回来骂几句, 比如你们医疗圈、房产圈的人,原本是某个大V的粉丝,后来取关了,提起来就骂。
这就是“回踩”。
你连这些专业名词,都不知道,是不是和社会脱节了?
这就是证据。
达叔说,我在直播间里,经常在感慨,我的审美最近都开始喜欢宋氏美学了,可能是真的老了。
喜欢看茶室、国风画、各种木质家具之类的,我办公室楼下,有一个台湾人开的家具店。
我每次吃完饭,都忍不住瞄两眼,要么是审美提升的标志,要么就是老了的标志。
另一标志,就是不再听新歌,不再知道这些网上的新名词,只会喝茶,看书,见人,谈生意。
对新生事物,没有太多兴趣了。
英国有个科幻作家,他提出过一个“科技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套用他的逻辑,有人对流行文化、流行词,也提出了三定律:
1,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
2,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
3,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幼稚可笑的。
但站在历史的维度上,这些都是偏见,真正能被留下的词,能被广泛认可的流派,观点,都是极少的。
没有高低贵贱,都是垃圾。
再比如,董宇辉在这一场和新东方的博弈中,貌似胜利了,在广大“丈母娘”的帮助下,赚钱了,独立了。
但这只是新的开始,不是结束。
在历史上,被那么多人喜爱而不翻车的文化人,就没几个不翻车的,在他之前,连续有好几个,都翻了。
这才是该警惕的。
从今以后,一个不爱做生意的文人,就要独立面对这个凶残的世界了。
而每个在野蛮商业社会中,超大曝光度活下来的人,一会被捧上神坛,一会就要被杀掉献祭。
造神,毁神,是一个影片故事的A面和B面。
没有人能只享受前半段。
达叔年轻的时候,有谁享受了这种级别的流量、追捧?
韩寒、郭敬明,两个80后的作家,曾经都占领着中青年的版面,极具有话题,也有流量。
被捧上了神坛,也完成了变现。
随后,郭敬明就面临抄袭的官司,最后凭借顽强的生命力,绝佳的商业嗅觉,连续完成了几个蜕变。
现在,流量也没了,应该是退居幕后了。
韩寒,从博客、到微博,到杂志、到赛车、电影等,被方舟子狙击了,说你小说有代笔,要求自证。
然后韩寒还真的自证了一下,被撕了,后来也不说话了。
即使自己当导演,拍了电影,也不用自己的流量,去给自己的电影造势,变得安静了。
这是我们80后的双子星,当时红的中年人是谁?
一个是余秋雨,写《文化苦旅》,几乎文艺青年人手一本,我们一个宿舍里,10个人。
有8本《文化苦旅》,都是盗版的。
红极了。
然后?
余教授被撕的体无完肤,再也没人提了,在直播间里,再问谁还喜欢余秋雨,都摇头了。
除了余教授,还有谁特别火?
讲《论语》的于丹教授。
当年也红的离谱,她的受众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和董宇辉的丈母娘们,有很高重叠度。
然后呢?
盈亏同源,靠语言火的人,也会因语言而被灭,很快因为一些解释,被更专业的学者,进行攻击。
最后,就没了。
以前,为啥攻击董宇辉的人少?
因为,他有一个对立面,有东方甄选,有东方小孙,有俞敏洪,在这结构里,他是弱势的,他天然会获得很多同情。
但从他独立开始,他就和俞敏洪一样,也是个老板,也是个商人,也是一个有钱人,无法再装无辜,无法再装弱势群体了。
需要开始独立面对,这个世界上的恶意。
以前,这些恶意是打着为董宇辉说话的旗号,去讨伐俞敏洪,讨伐东方小孙。
如果他以为,这股帮他说话的势力,就是他的朋友,就是对他充满善意的,他就大错特错了。
一个爱骂人的账号,是永远需要找一个挨骂对象的,即使他以前天天帮你骂对方,也未必是你的盟友。
也可能只是骂对方,能获得更多流量。
当他发现,骂你也能获得流量,甚至能获得更多的时候,他转脸就会来骂你的。
雇佣军,有奶便是娘。
除此之外,以前你只是个导购员,只是个销售,所有的选品、品种、价格,话术等,都是团队操作的。
即使出了事,也有别人抗。
现在,只要像李佳琦一样,说错一句话,就会被网暴,祖坟都能被骂冒烟。
爱的越深,骂的越严重。
除了言语的冒犯、纰漏外,那么多的品类产品,永远都不会出错么?
不可能。
但凡选品没搞好,百密一疏,碰上一个假货,照样有崩的风险。
没做过生意的人,对这个世界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仔细检查,找专家界定,就不会出错。
确定是这样么?
不是。
前段时间,一个家伙自己自制了一瓶茅台,拿去茅台某地区官方的检验中心,得出的结论是,真的。
一片哗然。
在大组织待过的人,都知道,组织大了,采购环节一定会有猫腻的,即使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无法避免。
更何况你是一个卖货的公司,还是卖别人的货,不是自己的。
用自己的流量,给别人的产品做信任背书,早晚都会出事,唯一考验的,就是平事的能力。
提到饭圈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人心如烟,飘忽不定。
有一段视频,《跑男》的几个嘉宾,采访一个做剪辑的小姑娘,小姑娘说剪辑他们几个视频,得喝点小酒。
为啥?
压力大。
随后,开始相互调侃,姑娘说自己喜欢的偶像,几个月换一个,鹿晗问喜没喜欢过我?
姑娘说,喜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