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考博圈
欢迎关注“考博圈”,提供考博信息,分享考博心路,考博路上,彼此相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将门创投  ·  TPAMI 2025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考博圈

科研人员的年收入在什么水平才算“合理”?

考博圈  · 公众号  ·  · 2018-10-31 12:24

正文

来源:AEIC学术

编辑:学长


近日,一则“10万年薪难觅科研人员”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中国“天眼”FAST验收在即,全天候的观测节奏,靠现有的驻地科研人员根本应付不过来,所以,FAST面向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


此次招聘为聘用制,但在工作相应年限后,表现优秀者可入编。从招聘的要求看到,应聘者要求英文水平良好、需要值夜班、半个月回一次家;住宿条件不错但是不能用手机、相机、电吹风;也没有网络,只能用台式机上网。


至于薪酬,工资加驻地补贴,每年可以达到10万左右。但此前,FAST公开招聘过一轮,只招到半数科研人才,与预期相去甚远。


对此网友们表示:“即便有为国奉献的理想,好歹也要有差不多的回报啊!10万年薪,即使在山沟沟里,扣税去险以后,还能剩多少?真的对不起多年寒窗,难怪留不住人才!”


此前建设中的中国“天眼”


现如今,收入问题正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研究生和博士在内,都在告别科研,原因是什么?


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中国的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但刚毕业的硕博们却很难申请到科研课题和经费。


目前,中国面向学术界新人的第一大基金是青年研究基金,约占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预算的两成左右,然而每个项目在三年期限内只有24万人民币。


第二大基金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期限为两年的项目总共能获得5至8万元人民币。


坦率的讲,这些科研经费很多时候根本不能满足需要,甚至连购买必要的实验室试剂和耗材钱都不够。

科研经费的过程图


其次,国内的学术圈子里,许多不成文的条条框框太多。


例如有人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大学教授不潜心钻学术做讲座开公司那就是腐败,一些前沿学科领域年轻学者也经常会受到一些带有偏见的评价。


难道做科学家就应该比做工程师要更加清高?科学家必须不食人间烟火,甘于奉献不求回报才显得出类拔萃?



那么科研人员的收入在什么水平才能算是“合理”的呢?


贫穷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壁垒,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也没好多少,科学界总体上也存在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


例如,在加州大学,有医学研究员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但博士后们的收入不到5万美元。


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成了科研之路上的拦路虎,过去几十年,精英科学家和“科研民工”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Nature》调查了超过3600名研究员的薪水,超过半数表示自己为了科研事业牺牲了生活质量,其中有2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向学生推荐科研职业。



至于科研人员收入应该在什么水平,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对比标准。


如果以科研成果为标准?那么在科研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国家出了钱,用来购置设备和其他支出,科研人员则从事了脑力和体力劳动,那么在转化时科研人员能获得多少利润?“应该”获得多少利润?这个比例是多少?


如果以论文为标准呢?那当然什么好发做什么了,但这容易导致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以及造假行为。


以同行评议为标准?那怎样遏制其中可能存在的群体性腐败风险呢?



这都是在制定制度时需要考量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在一些大公司里做科学研发,比如谷歌、特斯拉、甚至华为,所做的研究并不一定比传统科研体系中产生的成果差。那为什么没人抱怨谷歌给的待遇低呢?


英雄不问出处,关于如何吸引和留住科研人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要让时代的悲剧继续,科学研究不应该是只凭情怀和热血才能坚持下来的事业。


本文来源:AEIC学术,本文仅供学术分享使用,若有侵权,请联系学长微信:xuezhang800,万分感谢!




考博英语每日一练


只要每天抽出20分钟学习

2000个 考博核心词汇

100个 考试必会长难句

各大院校典型的英语真题你都能掌握!


可以先做题

再听视频解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