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该指导原则成文日期为2024年12月31日。此举旨在进一步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实践,提升肿瘤治疗的合理用药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并有力维护肿瘤患者的健康权益。自2018年初版发布以来,此指导原则已历经六次更新,本次版本涵盖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乳腺癌、血液疾病、皮肤癌、骨与软组织肿瘤、头颈部肿瘤以及生殖系统肿瘤等多个领域的药物治疗方案,并详细列出了每种药物的特定使用注意事项,本文梳理了2024版与2023年版相比有哪些变化。
一、《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历史沿革概览
我国《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发布历程始于2018年,该原则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精心编制,旨在为国内肿瘤医生和患者提供全面、权威的治疗用药参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自发布以来,经历了七次重要更新,每一次都紧跟国际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肿瘤治疗领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效提升了肿瘤治疗的合理用药水平。
自2018年首版发布以来,《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每年进行一次更新,以适应癌症治疗临床实践的快速发展和肿瘤患者用药需求的不断变化。历史沿革思维导图如下图:
二、新旧版《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照看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共涉及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血液肿瘤、泌尿系统肿瘤、乳腺癌、皮肤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头颈部肿瘤、生殖系统肿瘤等十大类肿瘤用药,《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在2023年版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完善,
增加了30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删去了1种药物(莫博赛替尼)。各系统肿瘤药物目录变化如下:
(点击小图看大图)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这些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的分子异常特征进行治疗。根据是否需要进行分子靶点检测,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可分为需要检测和无需检测两大类。对于明确作用靶点的药物,必须在靶点检测后才能使用,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诊断试剂和检测方法需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特别是经过临床试验伴随诊断验证的方法。《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在2023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各系统肿瘤药物目录有所变化,新增了一些药物,如呼吸系统肿瘤中的瑞齐替尼、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德曲妥珠单抗等,各系统肿瘤药物目录变化如下:
(
蓝色
加粗字体代表新增的,
红色
字体加删除线代表新版删除的)
:
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点击小图看大图)
随着癌症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层出不穷,建议国家卫健委定期更新《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确保其与最新临床研究和药物审批同步。医疗机构和医生需加强对此原则的学习和培训,提升对新型药物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政府、医疗机构及患者应携手推动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滥用和不良反应,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2024年版》原则的实施对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http://www.nhc.go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