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斜杠先生 来源 | 斜杠先生(ID:
isslash)
结束
曲:
知足 - by 五月天
01
当代社交迷思:
无效社交
时隔一年,“微信新功能”再次冲到热搜第一。
其中,朋友圈的两个新功能的最火:
可以单独设置“仅聊天”;
可以用表情包评论朋友圈。
也就是说,如果我对一个人勾了“仅聊天”,他点击我的朋友圈,只能看到与“加入黑名单”一样的界面——
一条尴尬的横线。
如果我没有勾“仅聊天”,也不屏蔽他。
他不仅能看到我的朋友圈,没准还能看到我在朋友圈欢乐斗图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改版后,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好友悄悄勾了“仅聊天”。
突然觉得,以前的“朋友圈3天可见”都不算什么。
这一次,才叫真的“狠”。
“狠”是“狠”了点,但总体来看,这波操作收获了一片叫好——
天下苦“无效社交”久矣!
今年上半年,一位美食博主感慨:
“今年最大的感悟,拒绝无效社交。
”
短短几个字,引无数网友共鸣,一度登上了话题榜。
几乎每个人,都有被“无效社交”困扰的经历。
“递了一圈名片,加了一堆微信,转身不知道谁是谁”
“现在真心不敢在朋友圈发东西,也不喜欢在QQ发说说,别人疲于点赞,自己累于应付”
……
不过,这种都还算好的。
最尴尬的事情大概是明明不太熟的人,却装熟向自己借钱。
《圆桌派》上,作家蒋方舟的一段经历,让人哭笑不得。
一个帮她卖房子的中介,突然找她借钱,“姐,这关我实在过不去了,找你借十万块钱。
”
蒋方舟莫名其妙,为什么要找她借?
中介立马展开熟人攻势:
“咱们都很熟了。
”
蒋方舟一头雾水,“频繁见过面,一起卖过房,就很熟了?
”
虽然最后钱没借,她却落得满满的愧疚感。
02
圈子可以小,干净最重要
其实,蒋方舟大可不必感到愧疚,那个中介并不是她的好朋友。
如果我发现被人勾了“仅聊天”,我也不会暗自神伤。
人这一生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值得在意的人。
甚至,有些人以为的“好朋友”,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2016年,曾有一项面向大学生社交的调查。
结果显示,我们认为是朋友的人里面,一半的人并不把你当朋友。
扎心吗?
一点都不扎心。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研究,人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量极限是10 、30 和60。
“10 个”真朋友,当你陷入困境或急需用钱,把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算上,愿意帮忙的不会超过10 个。
“30 个”会联系的朋友,没事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60 个”关系最淡的朋友。
比如你因为某件事认识了某个人,你们互相换了名片,聊过两次,提起有印象,无事不联系。
看,这已经是人社交的极限。
当然,仍然有人兢兢业业地经营着朋友圈——他们过度迷信“人脉定命论”。
需要打官司了,不是先找律师,而是先找关系;
孩子要找工作了,不是帮着他一起进行职业规划,而是先找关系;
生病动手术了,即使走常规看病流程没问题,也要找关系才放心。
所谓“人脉定命论”,不过是谎言。
作家李小墨就明确指出,“能力是1,人脉是后面0,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零也没有意义。
”
《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也写道——
“你忙于交际、疲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
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
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
记着,圈子可以小,干净最重要。
简约但又精致的人生,值得拥有。
03
眼前的人,更值得珍惜
生命太短暂,微信朋友圈越干净越好。
与其对不对的人热心,不如对爱你的人释放爱意。
早在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分在意、依赖微信社交的人,超过60%。
正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在看你,而你在看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