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政治
003 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四个自信——兼论中共是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逻辑 尚季芳
015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兰州的学运工作 刘继华 吴楠楠
032 抗战大后方陕甘宁边区军政建设研究 雷兴鹤
041 试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 唐润明
经济政策
061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猪鬃的贸易统制 陈岗
07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运输制度之研究 郝银侠
084 国营企业,还是省营企业?——抗战时期省营企业公司概念问题探析 卢征良
092 抗战时期大后方对日经济绝交政策的实行与调整 齐春风
104 “囤积居奇”与“日食之需”——1940年成都市社会危机治理中的粮食投机问题 叶宁
118 “我总算尽了最大的努力报答国家”——记朱镜宙在抗战大后方征税筹资 朱有发
经济生产
127 宋美龄与战时中国工业合作运动 曾静
145 西南抗战大后方的水利开发和建设 程得中
15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家庭纺织业探析 耿东旭
162 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交织:近代兰州毛纺织业的发展 邵彦涛
172 抗战时期的玉门油矿开发 孙占鳌
185 战时甘肃电力工业的发展概况——以兰州电厂为例 王一婷
193 黄土高原、军民生产与“最优合约”——从“井田之谜”切入 王勇 文娜
207 抗战时期金城银行的内迁 陈礼茂
221 因运而生:抗战时期西北驿运再研究 李佳佳
军事
249 论侵华日军的两支生化战部队——731细菌部队与516部队的关系 高晓燕
256 论抗战时期日军轰炸平凉与平凉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李江龙 胡君英
265 兰州空战 王文元
268 日军空袭下的西安旅行及“家国”想象 杨博
282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轰炸西北地区研究综述社会变迁 岳丽 王梦洁
社会变迁
295 民间组织与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变迁——以秘密社会为中心之探讨 梁家贵
306 透视桂柳会战期间中国社会的一扇新窗口——《吴公治日记》介评 唐凌
318 西安事变前后的陕西政局与社会——以陕西邮政管理局档案为中心的探讨 武端利
(下册)
社会建设
333 抗战视域中“田园城市”理论传播与贵阳市政建设 敖以深
342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消防设施综述 胡懿
348 抗战时期重庆城市街道卫生整治 黄河
366 筚路蓝缕之功——高显鉴乡建运动研究 罗玲
377 抗战时期重庆职业指导所述论 谢长法 陈磊
社会问题
389 论陪都时期重庆城市近代化中的企民矛盾——以北碚富源电力公司为例 杜俊华
399 积极的慈善救助——抗战时期甘肃的工合运动 谢羽
思想观念
411 桂柳会战期间广西民众的抗战意识与社会动员 陈静怡
423 论冯友兰的抗战建国思想——国际秩序、总体战与道德 汪力
438 毛泽东与《再论持久战》 谢从高
447 延安文人婚恋和创作心态探究——大文学视野下的萧军日记考察 张武军 杜蕊蕊
文化团体
463 景物、符号与国家:民国时期的左公柳书写与保护 储竞争
472 明耻教战——抗战时期翦伯赞先生的明史研究 何刚
484 抗战大后方的文化——雷石榆在西南地区抗战文学创作活动及评介 何辉
497 烽火薪传:抗战时期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播迁及保存 侯培和
515 浅析抗战时期促进浙江大学内迁遵义湄潭的动因 胡友平
523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报刊的抗日舆论宣传——以《申报》为例 梁云
528 黎东方与大后方通俗讲史的兴起 吕昕
536 论蒋介石抗战新闻思想 施欣
民族和边疆
565 抗战视阈下的新疆汉族商帮 贾秀慧
574 抗战大后方民族上层支援抗战研究——以西康省为例 周正龙
国际外交
591 救存、援助与获取:战时中美图书资料交流研究(1940—1945) 艾智科
600 战时国民党人对韩国独立运动的观察——以日记为中心 冯国林
619 略论抗战时期中外科技交流及其对重庆的影响 胡攀
627 蒋介石与旧金山会议中共代表问题决策 贾钦涵
637 抗战大后方的中苏文化交流——以《中苏文化》杂志为例 蒋娜
645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共统一战线与军事工作指导评析 王明前
65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修建各国驻渝使馆馆屋概论 姚旭
663 美国主流社会眼中的中国大后方抗战电影纪录片《苦干》——尝试从影像史学视角的考察 周勇 刘婧雨
历史地位
679 西安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路中 康陶亮 刘燕 花龚琦
687美国驻华领事馆文献与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刍议——以前期抗战为中心 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