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文/方崇阳
《后汉书》中有一则樊重树木的故事,汉光武帝的外公樊重,字君云,世代善于农耕,经营田产贸易。樊重性格温和厚重,做事精明,有法度,祖孙三代人居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互相之间相敬如宾,好像公门之人那样礼节有嘉。他经营产业,物尽其用,从不浪费,安排杂役工人,各个适宜,配合默契。所以能够上下同心协力,共同经营好樊家的产业,每年的财利都成倍的增长,以至于,樊家开发出田土达三百多顷。
田地灌溉,井然有序(资料图)
他们家盖的房子楼舍,都是高堂大屋;田地灌溉,井然有序;养鱼放牧,六畜兴旺。曾经有一回,樊重想做家具器物,于是就开始种梓树和漆树,周围的人都笑话这事。但是,过了好几年,这些树木都成了材,都能够派上大用,做那些家具器物了,以前笑话他的人,也找到门上来讨要些木材。
就这样,樊家积累了巨万财产,樊重就拿这些钱用于赈灾、救济、赡养老人亲族,将这些恩德加被于乡里。樊重有姓何的外孙,兄弟两为了争夺财产,发生了纠纷,打起官司。樊重为此而感到羞耻,他就拿出两顷田地给他们兄弟两,化解这场纠纷。县里的百姓都称扬樊重的恩德,推选他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
平时樊家借给别人的资金有数百万之多,到了临终前,樊重都让人烧毁了文契,要免除这些债务。借债的人们听说了这事之后,都感到很惭愧,纷纷挣着去还债。樊重到了八十多岁,无疾而终。
《道德经》第77章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道微妙玄奥,寂然空灵。看似无形,却生育天地,造化万物;看似无情,却运行日月,运化万事。天道损有余,高山可移成海;天道补不足,深海可造就峰。天道损有余,大海水汽升腾而成云;天道补不足,云行则雨施,干旱之地得润泽。人世也如此,有道者、明道者、通道者,损自身之有余,补他人之不足。钱财有余,则捐钱财;智慧有余,则奉智慧;道德有余,则传道德。
人心需要光明(资料图)
世态炎凉时,人心需要温暖;心灵阴暗时,人心需要光明;穷困苦难时,人心需要慰藉。物质作为载体,传递的是真情;文字作为载体,传递的是真意;慈善公益作为载体,传递的则是真爱。
天道平衡,有余补不足,流动起来了,就是大道。(编辑:忆慈)
方崇阳道长简介:无锡市道协副秘书长,周铁城隍庙住持。江苏无锡人,2008年至2011年于武当山道教学院学习,2011年至2012年于中国道教学院讲经班进修,2010年荣获全国“崂山论道”玄门讲经二等奖。
(本文由腾讯道学授权发布,文:方崇阳,选编自方崇阳道长著《道德经与人生》,文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本文来自腾讯道学投稿作者,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