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拍卖|纪念汪曾祺百年诞辰,五种早期作品一版一印拍卖专场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20-02-02 17:25

正文

今年的元宵节,注定不平凡。


回顾百年前,也就是1920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傍晚,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虽然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中,可也是充满人情味的家庭,他乐观幽默,从小就展露了文学上的才华。后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三次被打成右派,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热爱生活。爱吐槽,段子手,文章爱用括号写内心,基本是自带弹幕,他以的文字中成长为文艺圈的“泥石流”。在这个疫情蔓延的日子里,让我们欣赏一下这位可爱的老头的经典语句。





向上滑动阅览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四方食事》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慢煮生活》


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

——《豆汁儿》


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

——《“揉面”---谈语言》


抒情,不要流于感伤。一篇短篇小说,有一句抒情诗就足够了。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一样,不能多放。

——《说短》


在一地鸡毛中,活出诗意来。

——《生活,是很好玩的》


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着(没有人坐着炒菜的),这样对成天伏案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

——《自得其乐》


我在张家口买了纸、颜料、笔,带了在沙岭子新华书店买得的《癸巳类稿》《十驾斋养新录》和两册《容斋随笔》(沙岭子新华书店进了这几种书也很奇怪,如果不是我买,大概永远也卖不出去),就坐长途汽车,奔向沽源,其时在八月下旬。

——《随遇而安》


生活是第一位的。有生活,就可以头头是道,横写竖写都行;没有生活,就会捉襟见肘,或者,瞎编。

——《道是无情却有情》


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冬天》


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

——《金岳霖先生》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文嫂》


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跑警报》


人一走,茶就凉。

——《沙家浜》


人总是要老的,但要尽量使自己老得慢一些。

——《却老》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无事此静坐》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一辈古人》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随遇而安》


我是个凡人,有时也会生气的。

——《文集自序》


我真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了,我就得走了。

——《双灯》


作家读书,允许有偏爱。

——《谈风格》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五味》


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可以说得娓娓动听,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另一个人也许说得索然无味。

——《小说笔谈》


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士比较不自私的。

——《文章杂事》


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为时尚所抛弃。

——《小说笔谈》



时间飞逝,转眼已到汪老百年诞辰,现特推出汪老早期一版一印作品五种,纪念这位可爱鲜活的老头儿。每册纪念图书扉页右下角均钤有汪曾祺红章一枚,以飨读者。



《蒲桥集》是汪曾祺最著名的散文单行本,非常雅致漂亮,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收入该社的“四季文丛”。《蒲桥集》系汪曾祺的第一册散文集,并于1988年6月10日作序一篇,散文集除收集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外,还有两处很有意思:一是集子的最后收有一篇汪曾祺的自传《自报家门》,另一个是应此书的封面上有一段介绍此书的广告,也是一篇极妙的小品文章。兹录如下:


齐白石自称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

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这段文字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把汪曾祺散文阐释得十分出彩,比作“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令人啧啧称奇。写得如此之好,以致老是有人向汪曾祺打听这广告是谁写的。无奈之下,汪曾祺老实招供是他自己应出版社的要求写的。



晚饭花集》出版于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此时汪曾祺在文坛上已有了自己的位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自序中他阐述自己创作上所受的影响,比如《世说新语》、宋人笔记《梦溪笔谈》《容斋随笔》、归有光的《寒花葬志》。 外国作家则受过阿左林和伍尔芙的影响。 当然,沈从文、废名等自不必说。 他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我愿意把平淡和奇崛结合起来。 我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深刻。 ”在此,他第一次 提出“我是一个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抒情诗人”。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是1982年2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收入该社策划的“北京文学创作丛书”。在这个时期,汪曾祺返回文坛不久,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这本集子,还是在林斤澜的一再催促之下。前有序言,从阐述集子的题目来由,写作背景、风格以及选目的标准等,均能一一道来,对于读者来说显得十分清爽分明,也显示了作家明确而清晰的创作态度。序中说:“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我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有人说我的小说和散文很难区别,是的,我年轻时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我的小说另一个特点是散,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这些都可以说是汪曾祺复出后的文学宣言。“散文化小说”这个说法,也开始于这个时候。汪曾祺的代表作如《鸡鸭名家》《异秉》《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故里三陈》等篇目,几乎都有收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